ㄗ
ㄗ()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節」的古字「卩」,發音則取老國音「節」字的聲母(注音符號發明之時的老國音尚分尖團音,「節」的聲母尚為「ㄗ」,而非今之「ㄐ」)。《說文解字》:「卩:瑞信也。」 「ㄗ」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ㄗ」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ㄭ」,發為「ㄗ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ㄗㄭ」的國際音標為/t͡s˭ɯ/,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前不圓脣元音」/ɿ/作為空韻符號,將「ㄗㄭ」拼為/t͡s˭ɿ/,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z〕,威妥瑪拼音、馬拼為〔ts〕;由於「ㄗ」與「ㄐ」為互補分佈,臺羅拼音中「ㄗ」與「ㄐ」共用〔ts〕,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相關變體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ㆡ」()作為「ㄗ」的濁音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見右圖)。臺灣方音符號亦從之。「ㆡ」發音為濁齒齦塞擦音/d͡z/,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濁齒齦塞擦音的漢語,方音注音符號則改作「」形。由於「ㆡ」與「ㆢ」為互補分佈,在臺羅拼音中「ㆡ」與「ㆢ」共用〔j〕,取決於韻母來發聲。然而雖然「ㆡ」被視為「ㄗ」的濁音,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ㆡ」為「ㄗ」的濁音僅適用泉腔;〔j〕在漳腔中發為濁齒齦擦音/z/,實際上是「ㄙ」的濁音,但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ㆡ」表示,不像閏音符號般為「ㄙ」增設其濁音符號。 須注意的是,在舊版Unicode中,因字型顯示不當,「ㆡ」的最末筆收個圓後往往突出。這是不正確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閏音符號也為粵語的不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或不送氣清顎齦塞擦音 /t͡ʃ˭/(粵語中這兩個音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設下專門符號「」,與只發/t͡ʃ˭/音的「」區分開來。方音注音符號則不設之,改用「ㄐ」來標記。臺灣方音符號也不設之,改以「ㄓ」來標記。粵語地區也有人直以接「ㄗ」來標記此聲母。 編碼與拼音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