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傳統梳妝技藝
(三條簪) |
---|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福州漢承華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鼓樓區[1] |
---|
分类 | 傳統技藝 |
---|
序号 | 11 |
---|
编号项目 | VII-86 |
---|
登录 | 2024年11月07日 |
---|
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 |
三條簪(閩東語:三條簪,實際讀音:/saŋ˥˥ nɛu˥˥ ʒaŋ˥˥/;日语:三把簪[2]、三本剱簪[3]),又稱「三把刀」。是古代福州女性的一種髮飾,盤髻於後腦,正左、正右、正中各插一簪,俗稱三條簪。
三條簪於2024年6月,入選福州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7日,以「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入選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4]。
歷史
關於三條簪的歷史來歷,有諸多說法:
說法一
在汉國的武帝時期,闽越国被汉國出征的軍隊亡國。漢軍進駐閩越國之後,無惡不作,屠殺闽越國的所有男人,並且强娶閩越國本土妇女為妻。但是闽越國的妇女誓死不从,便在发髻上插刀子以防身。后来發展成為在福州地區的婦女发髻上的頭飾三条簪[5][6]。
說法二
到得唐朝,大兵入境,相傳當時曾殺盡了福建的男子,只留下女人,以配光身的兵士……因為她們的父親、丈夫、兒子,都被外來的征服者殺了,她們誓死不肯從敵,故而時時帶着三把刀在身邊,預備復仇[7]。
說法三
在大明的嘉靖年間,倭寇時常來袭扰福州城。福州婦女不甘屈辱,在身上隨身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用以防禦沿海袭来的倭寇。后来,为了携带方便與隐蔽,福州婦女就把这种小铁器改制成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如果日子实在难过,甚至可以用于自杀。后来渐渐地演变成使用银器打制,後期慢慢變成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來源請求]
但在福州文史專家黃啟權在《古時福州的一道風景線——「三條簪」》中介紹說,「(三條簪)溯其形制,實晉人舊俗之遺傳,後乃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了。」認為「三條簪」的來歷淵源可追溯到約公元2世紀末的晉代,後來晉人衣冠南渡,把這種頭飾帶到福州,延續到近現代。比閩太祖入閩的年代還要久遠。甚至福州歷史掌故前輩鄭麗生先生考證「三條簪」正是從「五兵佩」而來,不過從斧、鉞、戈、戟變為刀、劍罷了。[8]
樣式
头饰呈刀剑形,多數是银质,也有使用白銅,每條長約20厘米,重約七八錢至一兩,中间一刀豎插,刀尖朝天。左右两刀横插,刀尖朝外,相互对称,插戴在发髻上。鄉下地方的貧戶也有用削竹制成的,個別富戶中簪也有用黃金制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上尖,劍身鏤刻有花紋。中簪劍刃向上,左右兩支簪交叉,劍刃向外,三簪同插於發髻之間。[9][10]
參見
參考資料
- ^ 「福州漢承華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單位;「鼓樓區」為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單位。
- ^ 亜東印画輯,昭和四年(1929年)
- ^ 軍艦北上南支警備紀念,昭和七年(1932年)
- ^ 福州新增34个市级非遗项目 包括三条簪传统梳妆技艺等. 福州晚報. [202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3).
- ^ 劉訓瑺:《洪塘》:娘子撑船东接郎,前朝回首事凄凉。须眉死尽裙钗活,蛮髻依然晃剑光。注:相传无诸国亡,男儿歼灭,汉兵强娶妇女,不从者髻上常插刀子防卫。
- ^ 蛇头簪插田螺髻——袁绶笔下的福州农妇妆饰. 台海网. 2018-12-09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 ^ 鬱達夫. 《飲食男女在福州》. 民國二十五年(1936).
- ^ 《晉書·五行志二·服妖》(卷二十七)載:「惠帝元康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瑇瑁之屬,如斧、鉞、戈、戟以當笄。」
- ^ 蛇头簪插田螺髻——袁绶笔下的福州农妇妆饰(2). 台海网. 2018-12-09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 ^ 福州女人头上的「三把刀」. 平話. 2024-06-17 [202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