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
中非關係是指中國與所有非洲國家的關係,此關係被中國形容為「中非友好合作大家庭」。大多數非洲國家均有參與,直至2020年5月,只有史瓦帝尼王國仍繼續與中華民國建交,该國從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中國與非洲最早在14世紀鄭和下西洋時候,即有來往,獲得了當地的珍獸等,隨後進入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初期,中國與歐洲的貿易興盛,載運的貨船經過好望角前往亞洲,歐洲人在非洲殖民地提供移民大量的資源與工作機會,蘇伊士運河開通後,中國也因此開通了往北非的航線,這條亞歐非航線連接了世界經濟的三大重要版塊並持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剛剛獨立的非洲承接了歐洲人的建設,做為早期支持與學習的國家,非洲的城市與法律建設先進,然而廣大的區域仍有開發潛力,中國人進而與各國都建立了密切政治合作,並促成了多條非洲鐵路的汰舊換新的建設工作。現代以後中國並致力於經濟建設,與非洲展開大量的經濟合作,例如廣州黑人經營活動,同樣的希望提高非洲地區在鄰近的歐洲乃至世界貿易中的參與度,於民生方面,例如索馬利亞籍海盜、打擊盜獵者、維持非洲各地的治安,防止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的國際蔓延等亦有參加。伴随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幕,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日渐深入,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以及期待更加包容的跨界大合作加入。 2020年6月30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会议上,古巴代表52个国家作共同发言,欢迎中国立法机关通过香港国安法,次日又有20国代表发言支持中国的决定。在这些支持中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的国家中多数即为非洲国家,目前尚未有非洲国家谴责中国立法机关通过香港国安法的决定。 截至2024年,中国连续十五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 历史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远至波斯湾乃至非洲东海岸一带[3]。有說法指唐代的「崑崙奴」是非洲黑人[4]。但經考證,被称为“昆仑奴”的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5]所以唐代“昆仑奴”的来源不是非洲,与古代非洲黑人完全无关。[6]而是太平洋諸島的黑人。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有着贸易往来。蒙元朝廷與和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有政治上的往来。[7]14世紀索马里学者摩加迪沙的赛义德(Sa'id)、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曾到达元帝国。 淸末中國大量华工被贩卖到非洲,文化的好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洲热”,對非洲的生产水平發展亦有所影响。[8][9]。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6个非洲国家的支持下从中華民國手中接过了联合国席位。毛泽东感谢支持并表示:“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今天,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寻求经贸支持。进入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建立了日益牢固的经济联系。2013年,估计有100万中国公民居住在非洲。此外,Howard French估计2017年有200万非洲人在中国工作。 2024年9月5日,中方宣佈,與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10]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一览表已建交国家
未建交国家
評價正面
负面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参见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