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25°06′25″N 121°50′35″E / 25.107°N 121.843°E 九份是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個地區,與基隆山遙望;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早期因金礦而興盛,礦坑挖掘殆盡後一度沒落。1990年代後的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以及200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与此地极为相似[1],使得九份獨特的舊式建築、坡地及風情吸引國內外的注目,也為此地區重新帶來生機,成為觀光景點。 歷史地名緣由九份,當地稱為「九份仔」(臺語:Káu-hūn-á),地名由來與許多台灣舊地名類似,出自於漢人墾拓按股份持分,取名慣以數字加上「股」、「份」、「鬮」、「結」而命名[2]。更精確的說法是:早年九份居民多以採樟樹煮樟腦為業,有90口腦(樟腦)灶,10口灶為一份,共有九份。[3] 台灣日治初期,九份聚落劃歸「焿仔藔庄」管轄,而東側的另一聚落金瓜石劃歸「九份庄」管轄,兩者皆屬隸屬於基隆堡。[4]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行政區劃改制,日本政府分別將焿仔藔庄、九份庄改制為「焿子寮」、「九份」兩個大字。1933年(昭和八年),臺灣總督府下令「九份」大字改名為「金瓜石」大字[5]。 採金歷史基隆河產金在清朝即有傳聞,而於1889年間因建築基隆臺北鐵路而發現金脈,築路工人在八堵附近河床砂礫中發現砂金,逐漸溯流而上至大粗坑。九份在1892年發現金礦,1893年金瓜石本山礦體發現金礦,自此開始了此地的淘金人潮及採金歷史[6]。 日治時代後,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尤其在顏家的經營之下,九份進入出產金礦的鼎盛時期,同時也在附近開挖煤礦。當時繁榮的盛況,曾有俗諺云:「上品送金九,次品輸台北。」[7] 日治時期,瑞芳九份金山礦區約有189萬多坪,當時和金瓜石和武丹坑號稱為臺灣三大金山。在1903年到1904年間,三座台灣金山的黃金年產量可與日本本土的產金量相匹敵[8]。 由於九份與金瓜石都產金,自然將兩個地名聯想在一起,但兩處的管理方式和採金方式不同,礦區文化與生活也截然不同。九份自日治時期至終戰後,交由臺陽礦業管理,有很長期間採承包制度,而金瓜石地區之金礦均採直營開採,從不曾實施過承包制度,大部分時間皆屬官方經營[9]。1945年戰後,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但1957年後開始衰退,最終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大部分礦工也將目標轉向煤礦。 觀光2001年,九份商圈店家正式成立九份商圈聯誼會。2008年11月底,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實施「創新科技示範應用群聚分項計畫[10]」,於九份地區導入群聚網站、免費無線Wi-Fi上網(範圍為基山街與豎崎路熱門地區,約90%區域可收到Wi-Fi訊號)、電子商務市集、即時影像系統(可瀏覽風景、人潮與天氣)、QR Code系統(目前應用於介紹店家與產品)等相關技術,讓古樸的九份山城增添了現代化的數位應用。 沿革
現況自侯孝賢導演拍攝電影《悲情城市》之後,此地區受到政府當局與民眾熱捧,成為民眾假日休閒與世界各國旅客來臺觀光的選項之一。 教育方面有九份國小、欽賢國中,但因少子化之影響,此地算是偏遠地區,接受當地初級教育的學生較少。有的學生在國中便選擇出外就讀,如瑞芳國中和時雨中學等。 特色九份老街九份的懷舊景觀吸引許多觀光客的到訪,其老街由多條街路組合而成,均源自臺語命名。鬧區主要聚集在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11]。
上述道路皆為依山勢而闢的步道,汽車不能進入。九份往瑞芳的聯絡道路縣道102號又被稱為汽車路,日治時代叫「自動車路」,顧名思義就是可供汽車通行,以方便貨物運送。此外由於九份的公車站牌設於此處,這裡也成為許多遊客到九份的必經之路[11]。 黑油皮屋頂由於九份地區多雨、多風,因此處原來屋頂的構造均採斜頂設計,在屋頂木板上鋪設一層抹上黑色柏油的「油毛氈」,不但防風防雨,且建造費用便宜,但夏天吸熱為其缺點。然而隨著都市現代化,所以當地居民已逐漸以水泥屋頂取代,黑油皮屋頂的景觀已逐漸地消失[11]。 懷舊美食九份的懷舊氣息自然承襲許多美食,例如芋圓與地瓜圓,除了原有的地瓜和芋頭口味之外,還有綠豆圓以及特別的抹茶、芝麻及山藥等口味,冷熱皆宜;香彈可口的芋粿巧、鹹甜適中的草仔粿、內含飽滿蘿蔔絲(蘿蔔切成絲狀)與蝦米的草仔粿;紅糟肉圓則是以傳統古法製作內餡,搭配上軟嫩的外皮與特調醬料;此外還有黑糖麻糬、豆腐乳、無鉛土皮蛋等美食。 鬼怪傳說特展九份「鬼怪傳說特展」即日驚悚登場,自即日起舉辦至12/31,主辦先前為宣傳活動,特地於昇平戲院門口擺放 6 隻殭屍助陣,還有木乃伊、深海人面怪魚等精緻展品[3]。 以九份為背景的作品出身此地的名人
相關條目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