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式複座戰鬥機
二式複座戰鬥機「Ki-45屠龍」是川崎航空機研發的雙發動機重型戰鬥機,能作長程護航,對艦攻擊,對地轟炸,截擊轟炸機和夜間戰鬥機等多種用途,乘員兩名,分別是前方飛行員和後方機槍手,機槍手還要負責裝填炮彈和為斜射機槍瞄準開火,日軍稱它為「屠龍」,「二式複戰」,盟軍稱為Nick。 主要型號
基本資料(屠龍改乙)
實戰二式複座戰鬥機最初被用作護航轟炸機的長程戰鬥機。中國戰場方面,屠龍改乙和改丙曾部署在東北和華中,1941年,香港淪陷後,屠龍也進駐啟德機場,負責截擊盟軍飛機。1942年6月,獨立飛行第84中隊的二式複座戰鬥機中國大陸廣東地區護航轟炸機群攻擊桂林,與飛虎隊的P-40B對戰遭逢慘敗。同年9月在河內遭遇P-40E,又被擊敗。這顯示二式複座戰鬥機無法對抗單發戰鬥機。 二式複座戰鬥機部署到各戰區的部隊,用於多種任務,包括攻擊、截擊和護航,但在使用部隊中風評不佳。帳面上最大速度僅有540公里/小時,而且在實戰中還無法達到此速度,且機動性明顯不如單發單座的一式戰鬥機「隼」和二式戰鬥機「鍾馗」。雖然在攔截大型飛機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卻經常被護航的戰鬥機擊落。在裝備二式複座戰鬥機的部隊中,有些設備消耗而改用一式或二式戰鬥機。但另一方面,二式複座戰鬥機取代了99式輕型轟炸機,在輕型轟炸機中隊執行對地和反艦攻擊任務,評價甚佳。一些使用裝有一門Ho-203 37毫米機關炮的丙型(Ki-45改丙)的部隊,進行對地和反艦任務,也將本型機稱為二式雙發攻擊機(日文:二式双発襲撃機)。 在中國戰場,1944年秋美軍B-29轟炸機由成都起飛去轟炸東北鞍山,日軍第28戰鬥飛行隊和第16獨立航空隊曾多次起飛截擊。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時,屠龍改丙曾用其37毫米炮進行過反坦克任務。 太平洋戰場方面,1942年10月屠龍式開始部屬在中緬印戰區,之後日軍又把屠龍用於荷屬印尼和新幾內亞,初時盟軍還以為屠龍是德國Bf 110戰鬥機,日軍屠龍主要對手是美軍B-24轟炸機和P-38閃電式戰鬥機,後來美軍B-29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屠龍又作為夜間戰鬥機,在夜戰的表現要比日間戰鬥佳,另一方面,屠龍在反艦方面也有較好表現,尤其攻擊盟軍魚雷艇,其37毫米炮能對其造成致命重擊。 二式複座戰鬥機最活躍的任務是在日本本土空襲中截擊B-29轟炸機。 二式複座戰鬥機被部署到日本本土的防空部隊,在1942 年 4 月的杜立特空襲並未與其交戰。1944年6月B-29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八幡空襲)時,裝備二式複座戰鬥機的飛行第4、第5、第53戰隊曾取得戰果。特別是駐紮在山口縣下關市小月機場的第12航空師團第4戰隊,負責防守日本鋼鐵製造業重鎮北九州的八幡製鐵所,由西部軍管區司令部直接傳達來襲美機的訊息,積極使用裝備齊整的無線電話,在地面的戰隊指揮官以無線電話指揮空中部隊,並與地面部隊(高射炮、探照燈)緊密合作,又有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被稱為日本本土防禦B-29 的最精銳部隊。這些準備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從 1944 年 6 月 15 日 B-29 第一次轟炸日本本土開始,持續出戰直到戰爭結束;該單位出現了許多王牌飛行員,包括擊落最多B-29的飛行員樫出勇大尉(據報擊落26架B-29)[1]。還有一架屠龍攔截飛過關東地區的B-29時直接撞擊B-29而將其擊落,據信屬於屠龍的引擎與和殘骸在千葉縣的一片田地中被發現,後來展示於茨城縣的戰爭博物館。 不過B-29的性能卓越,二式複座戰鬥機的速度、爬升能力、高空性能均不足以應付,難以發動有效攻擊。為此組成了專門實施自殺式攻擊的空對空特攻隊(震天隊、回天隊)。一般的截擊任務中二式複座戰鬥機也經常直接撞擊B-29[注釈 1]。1945年,當美軍改變戰術,開始實施夜間無差別轟炸時,二式複座戰鬥機使用機首的大口徑機砲(37毫米機砲)和斜射機砲(20毫米機砲),但沒有雷達,只能依靠地面導引和目視觀察,無法像德國空軍的夜間戰鬥機那樣準確判斷目標的位置和航向,經常撲空或是誤判戰果。雖然已有試行裝備雷達的原型機,但仍無法用於實戰。雖然二式複座戰鬥機被用於日間與夜間的截擊B-29任務,但如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艦載機也參與攻擊時便難以應付,不得不撤離。1945 年 4 月硫磺島被美軍攻佔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P-51D 開始護航 B-29,二式複座戰鬥機便無法在白天獨力截擊B-29。 美軍對擄獲的二式複座戰鬥機的試驗報告指出,其最大速度、高速機動性、工程技術和裝備都不如美國軍機。尤其起降時的地面機動性「極差」,其他缺點包括狹窄的駕駛艙及其所導致的視界不佳、振動過大。另一方面,起飛時滑行距離短、爬升速度以及正常速度下的機動性和操縱性,則獲得了「良好」和「優秀」的高度評價。[2] 使用者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Information related to 二式複座戰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