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帝国学院原標誌
伦敦帝国学院 (英語:Imperial College London ,亦稱帝國理工學院 ),全名為帝國科學、技術與醫學學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2] [ 6] ,是一所位於英國 倫敦 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1907年,帝國學院根據皇家憲章成立,曾為倫敦大學 聯邦 的成員,並於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時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 7] [ 8] 。
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 的南肯辛頓 ,另設查林十字 、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 、哈默史密斯 、西北、皇家布朗普頓、帕丁頓 、西爾伍德公園、聖瑪麗及懷特城校區[ 9] ,是英國金三角名校 和G5超級精英大學 的一員[ 10] 。
帝國學院專注於理工、商學 和醫學 ,因入學門檻極高為全英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11] 倫敦帝國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和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中長年位居全球前十、英國前三,並與麻省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學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並稱世界四大理工學院。[ 12] [ 13] [ 14] [ 15] 眾多校友為在有關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截止2020年10月,伦敦帝国学院的校友、教授、研究人员中,共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 、3位菲尔兹奖得主 、1位图灵奖得主 。[ 註 2]
历史
在英國,儘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歷史比牛津大學 及劍橋大學 要短,但從建立之初起,它便憑藉濃厚的皇家背景和雄厚的經費實力很快躋身世界頂級名校之列。帝国理工於1907年由维多利亚女王 和阿尔伯特亲王 在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学学院(Royal College of Science)、帝國研究院 (The Imperial Institute)、皇家矿业学院 (Royal school of mines)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学院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合并组成,尽管这三所学院仍然在宪制上保留着自己的实体,帝国学院在1907年七月获得了皇家特许状 ,成为一所具備完全自主權和獨立大學地位的高教研究機構,倫敦帝國學院以認可機構的身份加入倫敦大學 聯邦。
随后,圣玛丽医院医学院 (1988),国家心脏和肺学会 (1995),查令十字和西敏寺学校(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1997)先后并入帝国理工,组成医学院,作为帝国学院的第四个宪制学院。1997年,帝国理工医学院兼并了皇家研究生医学院,皇家妇产科学会,2000年又兼并了肯尼迪风湿病学学会。
同样是2000年,帝国理工又兼并了并不是十分知名的崴学院 (Wye College)作为它的一个分校区,主要研究环境科学。人们认为帝国学院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崴学院所拥有的大量土地,帝国学院于2005年12月6日宣布崴校区吸引了10亿英镑的投资,将被建成一个世界级能容纳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维持了几十年的宪制学院系统被废除,而采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2年,帝国理工和倫敦大學學院 商討合併,但在倫敦大學學院員工及學生反對下,計劃於一個月後中止了。
2005年底,学院宣布将合并物理科学院(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和生命科学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组成新的自然科学院(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2005年12月9日,学院宣布脫離伦敦大学 聯邦的計畫,并正式开始与伦敦大学磋商相关事宜,並於2007年(該學院成立100週年之際)正式退出。
2011 年 4 月,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作为合作伙伴加入了英国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为该项目各承诺了 4000 万英镑。该中心后来更名为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并于 2016 年 11 月 9 日开放。它是欧洲最大的单一生物医学实验室。随着创新中心的启动,学院于 2016 年开始迁入新的白城校区。随后,伦敦市长Sadiq Khan于 2019年正式宣布开设了化学系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校园和校区
南肯辛顿校区正门
帝国理工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学,由众多分散的校区组成,但大部分院系还是在南肯辛顿校区,位于伦敦海德公园 南边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 旁,在伦敦的西敏市 和肯辛頓和切爾西區 交界处,一个学术机构密集的区域。倫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伦敦科学博物馆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皇家艺术学院 ,皇家音乐学院 以及皇家地理學會 都在附近。还有两个较大的校区并不在伦敦,分別是伯克郡 的絲木園 校区在和在伦敦东部60英里的崴校区(Wye Campus)。
南肯辛顿校区中央的女王塔 ,是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塔高287英尺(87米),是從前帝國研究院 (Imperial Institute )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它原來是一座大樓的一部分,塔內還有以前設置水缸的大堂。在1960年代,帝國研究院拆卸,帝國學院在研究院的原址擴建。1966至1968年,塔進行改建,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塔裡面懸掛著10口大鐘,是1982年來自澳大利亚 的禮物,以英國王室 成員的名字命名。每有重要的王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王室紀念日,大鐘都會在下午打響。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学院在南肯辛顿校区还有一个中心图书馆,其中包含了科学博物馆的图书馆,面向登记的公众开放。中心图书馆,每天24小时开放。
2000年,校友加里·田中 捐赠两千七百万英镑帮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学院大楼,被命名为田中商学院 (Tanaka Business School ),2008年更名为帝国商学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
排名聲譽
院系设置
其他学术单位
校友
教职员
Leonard Mandel(物理学家,量子光学创始人)
高錕 爵士,大紫荊勳賢 ,KBE (Charles Kao)(工程师,光纤 发明者)
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7年 THOMSON, Sir George Paget
1948年 BLACKETT, Lord Patrick Maynard Stuart
1971年 GABOR, Dennis
1979年 SALAM, Abdus
诺贝尔化学奖
1937年 HAWORTH, Sir Walter Norman
1956年 HINSHELWOOD, Sir Cyril Norman
1967年 PORTER, Sir George
1969年 BARTON, Sir Derek
1973年 WILKINSON, Sir Geoffrey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1945年 FLEMING, Sir Alexander(青霉素 的发现者之一)
1945年 CHAIN, Sir Ernst Boris
1963年 HUXLEY, Sir Andrew Fielding
1972年 PORTER, Rodney Robert
费尔兹奖得主
1958年 ROTH, Klaus
1986年 西蒙·唐纳森 (现任教员)
資料來源
^ The College crest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5 June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7).
^ 2.0 2.1 PJGILL. Charitable status . [2014-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21) (英语) .
^ 3.0 3.1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13–14 (PDF)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學院). [2015-01-01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12-31) (英语) .
^ ' Imperial welcomes its new President'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學院). [2022-08-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2-08) (英语) .
^ 5.0 5.1 5.2 Where do HE students study? .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 [1 March 2020] .
^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GOV.UK . get-information-schools.service.gov.uk. [2025-01-22 ] (英语) .
^ University of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Leaves University of London . London.ac.uk. [2011-06-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
^ University guide 2015: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the Guardian. [2014-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2-13) (英语) .
^ 帝国理工学院 校区与地图信息 . [2023-03-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6-07).
^ ' Golden triangle' to win funding riches . 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 》). 11-02-2010 [02-09-2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2-02) (英语) .
^ Frean, Alexandra. Imperial College ditches A levels and sets its own entrance exam . The Times (London). 04-06-2008 [11-01-2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16).
^ 12.0 12.1 12.2 2023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3 [2023-09-11 ] .
^ 13.0 13.1 13.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 2024 [2024-06-27 ] .
^ 14.0 14.1 14.2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 2024 [2024-06-27 ] .
^ 15.0 15.1 15.2 2024-2025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 2023 [2024-06-27 ] .
^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4 .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3-06-07.
^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 2024 . The Guardian. 2023-09-09.
^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23 . The Times. 2022-09-17.
附註
^ 因涉及殖民主义 ,2020年6月5日起从徽章中移除,但是帝国理工其实没有權力更改校徽,只有英王才有权更改,因此帝国理工只是尽量不在使用旧校徽[ 1] 。
^ 每個大學對計算這個數字都有著不同的原則,比如有些大學並不計算那些在得獎後才到有關院校的人士,而有些大學則仍將其計算在內;有些亦不計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職員,但其他的卻仍視其為與該校有聯繫的得獎主。這裡顯示的數字為在統一採用了最廣闊的算法後所得出的結果。詳細人物列表請見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