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花园
出花园(潮州话读音:cug4 huê1 hng5)是潮汕地区和部分客家地区[4]的一种成人礼。在潮州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园里一样,等到其成年时(虚岁15岁),就要将孩子“牵出花园”,表示其已成年能独立生活。 2009年,潮州“出花园”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潮州市湘桥区[5][6];2014年,出花园仪式入选汕头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018年,汕头“出花园”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3] 主要仪式虽潮汕、梅州各县市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做法。 祭拜仪式一般选择农历三、五、七月,大体多是七月初七乞巧节这天举行[4],用浸泡过12种不同的鲜花(十二色花)的水为孩子沐浴,扎上新红肚兜(现被背心代替),腰兜里压着12颗桂圆和两枚铜钱或银元,穿上外婆送上的新衣服与红木屐,接着祭神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或灶神,完毕扔掉香炉碗。 食用仪式少年那天还要“咬鸡头”,倘若属鸡的就要改吃鸭头或鹅头,吃甜菜汤圆和象征长寿的面条。 与冠礼、笄礼的异同相同之处都需要请算命先生择选吉日,以及“加衣”换新衣服。不同之处“出花园”的年龄要小于冠礼,古代举行冠礼是在男孩的20岁,笄礼是在女孩的15岁,而潮州出花园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在15虚岁。 地方差异
有些地方还有挽面开脸[11]点吉祥痣、扮观音、穿红色[10]或纯白内衣[註 1][12](必须是平角内裤,寓意“平平安安”)、穿耳洞等习俗。 历史由来据说穿红木屐和吃鸡头的仪式起源于明代潮州状元学者林大钦。他上学时,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一双红布鞋,所以他穿着红色的木屐。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人抱着一只鸡,旁边有一副红对联。对联的第一行写着“雄鸡头上髻”,而对联的第二行是空白的。老人承诺,任何能匹配这副对联的人都会得到他的公鸡。林大钦站了一会儿,回答道:“牝羊颔下须”。老人对这副完美的对联很满意,给林大钦送了一只公鸡。回到家后,林的父亲将公鸡宰杀煮熟,并将鸡头作为奖励送给林大钦,意为名列前茅。后来,林大钦确实毕业为状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从那时起,潮汕人认为是好兆头,所以父母在孩子上学时给他们买了红色的木屐,并在出花园那天把鸡头送给孩子。[13] 现代发展在潮州,出花园仪式曾一度被禁止。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家庭开始静默举行,并逐渐在当地复兴。[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礼仪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复杂的仪式,只在餐馆、酒店或家中办宴会,并给孩子一些礼物。此外,肚兜变成了背心(或背心式胸罩)和平角内裤、木屐变成了各式红鞋,父母和亲戚送给他们的礼物也从新衣服和新鞋变成了电子产品(手机、iPad、电脑、数码相机等)、金银首饰、手表、护身符(如手绳、佛牌)等等。然而,虽然仪式已经改变,但这一特殊的成年仪式的美好意义仍然存在。[15] 參見
备注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