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清代王鳴盛(1722年-1797年)著。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并称。 內容架構《十七史商榷》沿用了宋時彙刻十七史之名(十七史又多了《舊唐書》、《舊五代史》兩種)。內容分《史記》六卷、《漢書》二十二卷、《後漢書》十卷、《三國志》四卷、《晉書》十卷、《南史》、《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共十二卷、《北史》、《魏書》、《齊書》、《周書》、《隋書》共四卷、《新唐書》與《舊唐書》二十四卷、《新五代史》與《舊五代史》六卷,另有〈綴言〉二卷。 考據治史王鳴盛治史重考據,反對議論褒貶的春秋筆法,對於儒家對歷史的歪曲,皆據實予以反駁;他認為:「大抵史家所記,典制有得有失,讓史者不必橫生意見,馳騁議論,以明法戒也,但當考其典制之實,俾數千百年建置沿革,瞭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擇焉可矣。其事蹟則有美有惡,讀史者不必強立文法,擅加與奪,以為褒貶也,但當考其事蹟之實,俾年經事緯,部居州次,紀載之異同,見解之離合,一一條析無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貶,聽之天下之公論焉可矣。書生胸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詳,而議論褒貶,猶恐末當,況其考之未確者哉!蓋學問之道,求於虛不如求於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作史者之所記錄,讀史者之所考核,總期於能得其實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耶?」 評價王鳴盛此書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并称。但此書有不少錯誤,谭其骧以《十七史商榷》中《许邺洛三都》条做分析稱:“王氏此条,无一语不误”[1]。其弟子周振鹤更在《点石成金、披沙沥金与脸上贴金》中貶其為臉上貼金之作,稱其“説對之處,治史之人多半均自己能悟到,至説錯之處,在在皆是,誤人不淺”,並連舉《名字郡縣義例不定》《许邺洛三都》等多條中的錯誤,批評其“毫無根據的亂下結論”[2]。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