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一般提供咖啡的店舖。关于一種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请见「
鄰里咖啡店 」。
太平洋咖啡店
香港一家McCafé 店內
咖啡店 (法語:café ,英語:coffee shop 或 coffeehouse ),是零售咖啡 飲品的店铺。通常也会搭配销售蛋糕 等甜点 ,有些咖啡店也开始销售茶葉飲料。
歷史
"A Street Cafe, Jerusalem," Henry Fenn (1838- ): steel engraving in Picturesque Palestine, ca 1875
在中東 ,自16世紀起,咖啡屋(波斯語 :qahveh-khaneh ,土耳其語 :kahvehane 或 kıraathane )作爲社交 聚會 的地方,人們聚集在一起喝咖啡或茶、聽音樂,閱讀 、下西洋棋 或雙陸棋 、或聆聽《列王紀 》的誦讀。在今天的伊朗 和土耳其 ,咖啡屋或會招來一群看公眾電視的男性。
传统的关于“维也纳咖啡馆 ”的起源说法来自于在1683年“維也納之戰 ”中被打败的土耳其人 遗失的装满绿色豆子的神秘袋子。所有这些装满咖啡的袋子都被送给了胜利的波兰 国王 约翰三世 (John III ,也就是John Sobieski ),而他将它们送给了他的一个军官Franciszek Jerzy Kulczycki 。Kulczycki用这些咖啡在维也纳 开了第一家咖啡馆。但怀疑者们认为这个故事太过轻率,日期也比较晚,所以不足为信。
在16世纪时在伊斯坦布尔 、开罗 和麥加 便有了咖啡馆。17世纪第一家咖啡馆在欧洲 开张。通过在17世纪引进咖啡,咖啡馆在17世纪第一次在欧洲流行起来。英国 的第一家土耳其咖啡馆 由一个名叫Jacob或Jacobs的土耳其犹太人 在1650年的牛津 开办。而伦敦 的第一家咖啡馆于2年后在Cornhill的St. Michael's Alley开张。
各地演變
臺灣
近年來,咖啡店除了是大家放鬆、享受甜點的好去處之外,更是許多人喜歡的工作地點,因此常見許多學生一起討論作業,或是一些自由工作者於店內一隅工作。會有這樣的改變,和臺灣咖啡店的裝潢及營運模式的變遷有關,咖啡店變得不僅是「店面」的樣子,隨著經營者的理念與喜好各有很大的差異,而某些店面的營業時間也從原本的限制時段變成不限時,如此讓咖啡店變成台灣人不管在放鬆或是工作,都能享受小確幸的好地方。
日本
20世紀初期曾出現具風俗店 性質的珈琲店(カフェー ),也出現在日治時期 的台灣,例如台北太平町 的維特咖啡(Café Werther)。
美國
星巴克 是全美最大的連鎖咖啡店,也在世界多個國家設立分店。第三波精品咖啡則是由藍瓶咖啡 (Blue Bottle)、Stumptown Coffee ,和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 Coffee)為代表。
歐洲
通常人們會聚集在一起喝咖啡或茶、聽音樂,閱讀 、聊天。
土耳其
咖啡屋或會聚集一群看公眾電視的男性。
東南亞
東南亞具有當地特色的咖啡店叫做「Kopi tiam 」(即「咖啡店」,其中kopi為馬來語 ,tiam為「店」的閩南語 ),又稱為鄰里咖啡店(新加坡)或傳統咖啡店(馬來西亞),通常會聚集各式小吃 、麵 、飯 之類的,典型的食物包括黑咖啡、茶 或美祿 等,有些還有提供肉骨茶 。
上海
截至2021年1月,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是全球擁有咖啡館最多的城市。[ 1]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Dutch police plan to cut `cannabusiness' in hal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Observer, Amsterdam, Mar. 19, 2005.
Markman Ellis (2004), The Coffee House: a cultural history , Weidenfeld & Nicholson
Ray Oldenburg,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Community Centers, General Stores, Bars, Hangouts, and How They Get You through the Day (New York: Paragon Books, 1989) ISBN 1-56924-681-5
相關條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