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圍鄉
壯圍鄉(臺灣話:Tsòng-uî-hiong)位於蘭陽平原東部,鄰近宜蘭市區。東臨太平洋,又居蘭陽溪下游及出海處,地勢平坦,且土壤屬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加上日照充足。全境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農業為其主要產業活動,沿海地區多重植根莖類作物(花生、蘿蔔、西瓜、山藥等)。當地也有養殖漁業,出海捕魚、牽罟是舊時沿海地區賴以為生的活動(2016年,壯圍廍後社區規劃讓民眾體驗牽罟)。 當地產業以農業為主,特產瓜果類及青蔥。而稻米的產量更名列臺灣三大米倉之一,是一個充滿鄉村氣息的濱海地區,同時位於蘭陽平原的海岸中心,是欣賞「龜山朝日」的最佳地點。 歷史壯圍鄉舊稱「民壯圍」,係於1802年由吳沙率眾入侵蘭陽平原,後為酬謝有功青壯鄉民,因而稱之;或說吳化(吳沙的姪子)部屬九旗首之陳孟理(或說陳明燈)見此土壤肥沃,率眾劃界管墾,因無天險可守,只有青壯年圍屯聚居,故名。 嘉慶十五年,宜蘭縣收歸版圖,設置「噶瑪蘭廳」,光緒六年,改為「宜蘭縣」。 甲午戰後,日本領台,改為「宜蘭支廳」。1920年,實施州廳制度,宜蘭廳併入臺北州,壯圍庄屬臺北州宜蘭郡,共轄部後、公館、壯二、壯三、壯四、壯五、壯六、壯七、過嶺、三塊厝、十三股、功勞、霧罕、南興、美福、新興、七張、大福、土圍、新發、古亭笨、五間、抵美等23個大字。1940年,宜蘭市擴大管轄區域,乃將壯圍庄的壯二、壯三、壯四、壯七、七張併入宜蘭市[1]。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行政長官公署將臺灣從5州3廳改為8縣,壯圍鄉屬臺北縣宜蘭區[1]。1950年宜蘭縣設立,壯圍鄉改隸宜蘭縣[2]。 人口
根據宜蘭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4年底壯圍鄉戶數約9.9千戶,人口約2.4萬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吉祥村與永鎮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3,213人與865人[3]。 政治歷任首長
鄉政組織壯圍鄉公所是壯圍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壯圍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宜蘭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壯圍鄉公所於每月固定召開一次主管會報,並由鄉長親自擔任主持人,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4]。 壯圍鄉民代表會是壯圍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全體鄉民立法和質詢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壯圍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四選區3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5]。 行政區與各村村長
宗教祭祀壯圍八大庄廟宇早期壯圍鄉八大庄分別是永鎮村、忠孝村、過嶺村、新社村、後埤村、廍後村、美城村、古亭村,而早期壯圍八大庄廟宇分別為壯圍永鎮廟(主神開漳聖王)、過嶺保安宮(主神中壇元帥)、壯六鎮安廟(主神開漳聖王)、社頭鎮安廟(主神開漳聖王)、後埤振安廟(主神開漳聖王)、美城福德廟(主神福德正神)、古亭永惠廟(主神開漳聖王)、番社同安廟(主神玄天上帝),並以壯圍永鎮廟(開漳聖王)為公廟,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壯圍永鎮廟邀請八大庄頭大廟主神前往一同參與過火。 廟宇
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公立托兒所、幼稚園
交通公路公車資訊台灣高鐵高鐵基地[設在壯圍鄉美福村] 旅遊
農產品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Information related to 壯圍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