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
天母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境内的一個地區。北、東緊鄰陽明山國家公園,西以磺溪為界,南接蘭雅、芝山岩地區以外雙溪與士林福德洋、林子口相隔。今於士林區下設有天母次分區。 天母舊稱三角埔,清代、日治時期皆以三角埔為當地名稱,天母原本僅為境內的小地名。戰後三角埔地區劃為三玉里,現分為8里,合稱天母次分區,但鄰近的蘭雅、芝山岩地區亦常使用天母為地名,一般視為廣義的天母地區。 名稱由來台灣日治時期1933年,中治稔郎在士林街三角埔東方山坡地(今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一帶)興建一座以奉祀天母(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為主神的「天母神社」,創立「天母教」,宣稱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媽祖)是同一個神的不同表現,類似基督信仰中三位一體之概念,因此神社周邊的地方就被稱為「天母」。依據歷史學者林衡道的口述,天母一名由「天媽」而來,是日本人為了順口雅正而別創的。依據林萬傳先生於八十年代前期的調查,「天母」原是指今之中山北路七段頂,公車天母站、圓環一帶,即土名「番婆嶺腳」或「三角埔頂」的地方,後逐漸取代三角埔、三玉(三角埔、玉潮坑)成為整個區域的名稱。 另一民間戲說,流傳甚廣,但只是謠言。即日本投降後,盟軍(美軍)進入天母,問當地人:「此地是何處?」當地人不通英語,以臺語答:「聽無!(Tyaa-Mou)」美軍以為是答案,故稱此地為Tyaa-Mou,後被翻譯官以漢語稱「天母」。 日治時代天母神社內附近設有溫泉,稱為天母溫泉。其泉水,以管線,取自二公里外的北投大磺嘴。引溫泉下山做附近的房地產開發,該「天母溫泉」當時生意興隆。天母神社養有馬匹,初期用以拉車載客,後期改用木炭汽車,並由天母旅館至士林圓環(現在士林分局前)行駛民營巴士,也方便了該地區的居民。1945年戰後改名(天母宫)還有地方廟會活動,所祀神像移祀於1947年成立的三玉宮(原奉祀福德正神五穀先帝),現今三玉宮的天上聖母殿與七仙真祖殿即為當時移入。其教會事務所改為台灣紙業公司宿舍,「天母里」的由來天母里現任簡里長文生描述:現址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二十二號(舊士林紙廠廠址)附近,日治時代許多由日本人所開設的商店皆以「天母」命名,例如:「天母巴士站」、「天母馬車站」、「天母溫泉」、「天母神社」、「天母旅館」等,且都集中在一九一巷,當時天母的名號非常響亮,遠近馳名。 1951年,臺灣省地方自治實施,每一屆縣議員選舉時,天母都有人出來競選,但都名落孫山,至1958年第四屆縣議員選舉前,當時的國大代表沈得亨、王藩庭和台灣省刑警大隊退休的楊啟源,召集三玉、芝山、蘭雅等里之里長及地方士紳聚會,認為該地區人口眾多,應該團結起來選出一個縣議員,並協議由三個里輪流,每一屆只可推出一人候選,而且限制擔任一屆,同時宣稱三芝蘭三個里為「天母」。經過協議第四屆縣議員選舉由蘭雅里的劉禮榕出來競選而順利當選。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即輪到三玉里。推出莊阿螺出來競選,也順利當選,此後三芝蘭三個里也就順理成章的叫做「天母地區」。[1] 地理範圍依照台北市政府現行的臺北市次分區規劃,下列8個里別合稱天母地區[2]。 廣義的天母還包括鄰近的蘭雅、芝山岩兩個次分區。
天母商圈天母主要的商業活動在天母東西路一帶,沿路以餐飲、速食、服飾精品及舶來品店為主,各式連鎖商店皆已進駐;而忠誠路上大葉高島屋百貨亦吸引當地商機,此地區性之百貨公司於本區域迅速便利了當地居民。 天母原本僅是一個純住宅區,因為1950年代起駐台美軍的進駐,許多宿舍設立於此,讓這個區域帶有濃濃的美國風,展現了國際面貌,再加上當地居民社區意識濃厚,追求生活品質,使得天母生活圈的環境悠閒適合養老。 一 為了迎合此處的居民,商家的貨品大多都是進口貨居多,商家招牌的規劃上也還算有秩序,也無怪當地風格十分不同,有濃濃的「在地風」。除了外國人口的特色之外,當地民眾因收入偏高,生活品質佳,附近有天母商圈、大葉高島屋百貨公司、天母運動公園與芝山公園等,生活多采多姿。區內居民需要之藝文活動,悠閒典雅的生活步調,融入異國風味,不論食、衣、住、行、育、樂均深受影響。
特色餐廳
觀光娛樂
遊憩景點
文化古蹟
知名地標
政府與民間機構
知名企業
宗教設施
教育國小
國中特殊教育學校
大學外僑學校圖書館
親子教育
社會教育
鄰近大型醫院石牌地區芝山岩地區
士林各國駐台使館與代表機構交通捷運公車路線
主要道路名人
相關資訊
參考資料
Information related to 天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