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述宗
廖述宗(英語:Shutsung Liao,1931年6月1日—2014年7月20日),生於臺灣臺南,生前為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中研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家、分子生物醫學家、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知名於攝護腺癌與男性荷爾蒙的科學研究、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簡稱NATPA)的創會以及陳文成事件調查。[1] 生平廖述宗1931年6月1日生於日治台灣臺南州臺南市,為知名臺灣畫家廖繼春的三子,臺灣地質學家林朝棨的姪子。高中畢業於臺中一中,就讀期間曾在學校旁的操場目睹二二八事件的集體槍決。大學考入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曾轉入醫學系但反悔回到農化系,1953年學士畢業,於1956年碩士畢業後赴美求學。[2]1957年偶然受到芝加哥大學生化學者Paul Talalay的邀請,從康乃爾大學轉入芝加哥大學就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博士。1961年博士畢業後,至芝加哥大學Ben May癌症研究中心1966年諾貝爾獎得主Charles Huggins的實驗室擔任研究員,研究攝護腺癌症。1962年成為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助理教授,1969年升為副教授,1972年升為正教授。[3]學術生涯以男性荷爾蒙與攝護腺癌症研究最為著稱,生前持續從事分子生物醫學研究[4],於1993年獲得台灣醫學會杜聰明獎,1994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第20屆院士,1997年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5][6] 廖述宗自1975年開始籌劃海外台灣獨立運動組織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在1980年組織正式創立。1981年7月3日,發生陳文成教授命案,廖述宗與NATPA邀請芝大教授兼市府首席法醫克納許 Dr. Robert H. Kirschner並聯繫法醫賽瑞爾·魏契協助調查,推動美國國會舉行陳文成案調查聽證會,調查後做出案件為「謀殺」而非「自殺」的結論。[2] 逝世廖述宗2014年7月20日於美國芝加哥海德公園逝世後,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為紀念創會會長,成立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表彰「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7]同時成立NATPA廖述宗教授研究獎,獎助台灣研究相關的論文。[8] 參考資料
Information related to 廖述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