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姓
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相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吴国公子札,受封於延州,其部分后裔續使用延姓[1]。亦有另一延姓族人源自西域,本姓可地延氏,跟隨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用單字的汉姓[2]。 姓氏来源来源一:延陵季子季札《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吴公子札,食采延陵及州来,去‘陵’称‘延’,曰延州来季子,后以为氏”[3]。《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姬姓”[4]。黄帝后裔。平定《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姓,分布较广,春秋时吴国公寿梦的小公子季札让王位,食采于延陵后有了延氏”[1]。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千家姓》则记载延氏古代家族在南阳郡[5]。 据《姓考》说:延氏或是黄帝大臣封逢的第三个儿子延的后代[6]。 来源二: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满族、朝鮮族等少数民族均有延姓。据载,西域有延姓。《汉书•西域传》云:“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7]。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魏书•官氏志》云:“可地延氏改为延氏”[8]。《北史》中记载的北魏骁骑将军延普,便属此族。也有延氏家谱记载源于呼延氏。原匈奴人,汉起赐姓呼延,从二代起,呼延二姓分开。此外,亦有复姓师延氏、公延氏等姓氏改单姓为延氏者。 人口截至2018年11月2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失效連結]户籍管理系统所查询登记在户的全国延姓人口一共65,465人[9]。 据韩国的人口普查结果,延姓占韩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5 ,共34,766人[11]。 迁徙分布迁徙演化在中国大陆的延姓踪迹分布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东莘县西延营村,莘县相庄村,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遵化鸡鸣一村;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此外,河北围场,山东东平,山西平定牌岭、县城、官到沟,陕西韩城,新疆塔城、布尔津,江西崇仁,云南陇川等地也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金朝 延陵氏归化阳城延姓,阳城延姓是目前国内有证可考的最古老延姓发源地。延姓是山西阳城古老姓氏之一,有金代石刻碑志为证。该支世居阳城县东北沁河两岸,以润城村为中心。本复姓延陵,于明代奉官命去‘陵’简为‘延’。县城之延姓亦为其宗族。城关镇杨家庄、芹池乡大峪沟之延均出自润城镇北音;坪头之延于明嘉靖年间来自城内;尹庄、延庄之延又来自坪头[12]。 元代 陪从大长公主去朝鲜半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延氏族人分布,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且族人多为朝鮮民族。韓朝兩國的朝鲜民族延姓族人按照本贯称谷山延氏,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延氏也是属于谷山延氏。谷山延氏本贯始祖为延寿菖,关西弘农人,高丽忠烈王时(1274年11月)陪从齐国大长公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之女,高丽庄穆王后:孛儿只斤氏•忽都鲁揭里迷失)去高丽(今朝鲜),居谷山,因以为贯[10]。经700多年繁衍生息,朝鲜民族延氏分布于朝鲜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以及中国东北等地,人数颇众。 明代 大槐树迁民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明朝各地。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集村延姓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垣曲县迁到青州西南莲花盆村定居。天顺三年(1460年)移于乐安县东南阳河北岸立村,取名延家。万历八年(1580年)起义集改村名为延家集。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十二月十二日延思敬起集,因村中有了集定名延集。 鸡鸣一村延姓,遵化市鸡鸣村是河北地区延姓最大的集中地,目前村民1000多人,延姓人大概占到80%的比例。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鸡鸣一村都是延姓人,直到近代才从临近村落迁入才打破了“独姓村”的状态。村里祖庙在抗战时期被烧毁,据说槐树直径都有一米多。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清代 逃荒避祸清朝时期的延姓人口迁徙活动主要集中在清中期、晚期。清中期的迁徙主要有阳城地区延氏迁徙到今河南焦作境内。晚晴时期,山西地区爆发“丁戊奇荒”大量人口外迁,其中阳城县润城镇一些延姓逃荒至今河南省鹿邑县境内。 此外,公元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山东广饶县延集村部分村民“闯关东”迁入东三省地区。 民国时期 随蒋迁台解放战争结束后,随着蒋介石败退台湾,部分国民党部队中的延姓服役人员随迁至台湾地区。 地方世系山西阳城延氏阳城延氏祖籍青州,延陵氏归化,一世祖延陵威。 河南鹿邑延氏鹿邑延氏的先祖迁自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小城集延家胡同,清末时期(“丁戊奇荒”时期的1875-1878年间)为逃荒避难从山西省阳城县迁居于河南省鹿邑县境内。鹿邑县境内延氏一共有两支,一支居张店镇张店行政村,一支居任集乡任北行政村,此二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总人口约300余人。 由于鹿邑县境内的两支延姓的字辈排行不尽相同,其中张店镇分支可考的延氏字辈按照长幼顺序分为:门、朝、忠、清、净、安、宁。任集乡分支字辈按照长幼顺序分为:宗、金、克、振、东、方、文。其中张店镇“门”字辈对应任集乡“金”字辈,其余辈分依次类推。 河南沁阳延氏沁阳延氏的祖籍为山西阳城县小成河,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50年)迁到现沁阳市(原沁阳县)。字辈排行:仲、文、玉、之、作、光、发。 山西平定延氏平定延氏祖籍青州,迁河南开封祥符县七里庄村,明朝洪武初年兵燹(xiǎn)之扰,由一世延泰迁居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在城都三甲,延家一世祖之前,是累世宦家,之后科第相承。自始祖至四世未立祠定庙排列世系,后由延昌的儿子延永清、延定之在平定文庙东置地建修家庙合族祭扫以序宗脉,至后家庙毁塌,后因火灾家庙无踪。八世延世爵又置小河南地墓一段重新修立,宗族仍前往祭扫,又置地一十二亩建修家佛殿一座,每月塑望,亲临焚香。至九世延论辞世,佛殿香火渐毁,中镇独施已财于癸酉(1633年崇祯六年)重修又施香火地六分,俾世世祭扫勿犯相争,缓序宗派源流[1]。 平定延氏族谱所记载的传承关系比较清晰,从姬姓吴泰伯至延陵季子,及繁衍至一世祖延泰的整个脉络清晰,是较为完整的有谱可考的姬姓后裔,其原文如下:
河北赞皇王家坪延氏王家坪延氏为平定延氏分支,其祖延怀成(平定延氏十四世祖),舍故土(山西三都村),跨山川,艰辛跋涉,落居于直隶赞皇王家坪,至今共历十二世,撒落百余仁人。 山西中阳延氏中阳延氏主要聚集地在山西省中阳县金罗镇高家沟村,相传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间),由始祖延志诚从山西大槐树随政府统筹派遣,迁入该村,据此推测,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世事变化,时代变迁,后人又有很多人从高家沟迁出,居住于周围的各个地方。迄今考证,能够追溯清楚延氏一族分布的地方有:山西省中阳县赵家山村、后沟村、化龙咀村和万年饱村,山西省离石县城内、吉家村、马吴庄村和小高家沟村等。 从始祖延志诚开始,至今已繁衍十九世,皆有命名,其排列顺序为:志、州、科、自、海、可、奇、廷、发、福、遇、子、俊、致、庆、应、瑞、仲、甫、旭。1995年12月新修十个字辈,从二十一世开始使用的十个字,其顺序为:恭、宽、信、敏、惠、元、亨、利、贞、兴。 山东延集延氏延集延氏居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山东莘县延氏莘县延氏约2000余人,集中分布于西延营村和相庄村。 陕西绥德延氏河南滑县延氏滑县延氏分为两支:延屯、路营、冯营为一支;老店集、西老店、延盘、落寨、小屯、第三营、新乡地区为一支。 谷山延氏谷山延氏是朝鲜民族本贯姓氏的一种,元朝时由中国关西弘农随迁入朝,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且族人多为朝鲜民族。 人物历史人物
现当代人物党政军界中国:延春城、延毓琪、延鸿、延伯真、延国符、延安吉、延宝琪、延宪孟、延国和、延焕梧、延增成、延治富、延荣科、延秀生、延建霖、延晋富、延旭东、延永昇、延殿同、延如庆、延志伟 学术界中国:延玺、延自强、延晶平、延明、延汝谦、延晓东、延皓、延鹏翔、延壮波、延俊荣、延净德 文艺界韩国:延相昊、延俊锡、延奎镇、延政勋、延济旭、延圭真、延智恩、延美珠、延素金 商界宗教界人物辨识历史上也有一些非延姓,却名字中带有“延”的著名人物,容易引起混淆。例如:西汉延广(本姓“王”)。清朝延恂(旗人)、延恒(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恺(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燮(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龄(旗人,本姓“康杰达”)、延誉(旗人,本姓“马佳”)、延信(旗人,本姓“爱新觉罗”)、延煦(旗人,本姓“爱新觉罗”)、延秀(本姓“田”)、延昌(本姓“赵”)、延茂(本姓“杜”)、延清(本姓“柏”)。民国时期延荣(本姓“缪”)延祺(本姓“缪”) 參考
相關條目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