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为張大受的其他人物,請見「
張大受」。
張大受 |
---|
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張大受石刻像》,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大清翰林院檢討提督貴州學政 |
籍貫 | 江南省蘇州府長洲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日容,號匠門 |
---|
出生 | 順治十七年(1660年) 江南長洲縣 |
---|
逝世 | 雍正元年(1723年) 貴州 |
---|
|
|
張大受(1660年—1723年),字日容,號匠門。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籍屬嘉定縣,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駢文家。
生平
自幼聰敏而氣度穩重,學問淵博,貫通經史古今;文筆熟練,能即刻寫成千字長文。十六歲時,應蘇州府試,獲知府高晫讚譽為「江左無雙」。擅長詩、古文,尤其精工駢體文,風格清新獨出。師從朱彝尊,受朱彝尊、汪琬、韓菼賞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鄉試經魁[1]。他中舉後名聲遠播,試卷被四處傳誦,許多大江南北人士登門請謁,張大受也勤於接見、獎掖後進,並常與訪客講論經藝。李紱此時寒微,客遊蘇州,張大受非常器重李紱,破格獎勵栽培,日後也成一代大儒。期間江蘇巡撫宋犖將張大受的詩作列入「江左十五子」之一。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被召入御舟賦詩,得到康熙帝賞識並宣入《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纂修館,任職錄選官。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四名同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後汲引了更多門生,且有宏大抱負,曾經為文:「世運隆替在乎人材,善人君子為國家根本。一正人登於朝,則欣然喜,惟恐其用不盡;一寒士不得其所,則蹙然憂,孜孜引為己責。起諸生至通籍不為一身一家謀,而以天下氣類消長為休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九日散館,授翰林院檢討。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以翰林院檢討充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十一月初一日差授提督貴州學政。到任後進行甄選人才,建設書院、購置義田,教導貴州士民以讀經、史為要務,改變了民俗風氣。獨山州民因一宗案件株累牽連了數百人,張大受察覺實情有冤枉,向大吏陳明使冤獄得開釋;州民感激張大受,畫下他的畫像而祀祝之。
雍正元年(1723年),貴州學政任期屆滿。雍正帝獲悉張大受有好名聲,九月二十三日特命再留任三年。不久後卒於任上,年六十四。
著作
家族
父張慶孫,順治十一年舉人。另有一弟張士琦,康熙二十三年副榜,官至江西永新縣知縣。
师友
朱彝尊、汪琬、韓菼是張大受的老師。張大受的有一門生名李紱。友人吳應棻。
參考文獻
- ^ 乾隆《長洲縣志》卷二十·科目·頁七十三
- ^ 《國朝詩人徵略初編》作「匠門詩文集」。
- 《清史列傳》卷七十一·文苑傳二
- 《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十九·頁十六
- 乾隆《長洲縣志》卷二十五·人物四·頁二十五
- 光緒《蘇州府志》卷八十八·人物十五·頁三十二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50名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39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