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讀管杜讀管(英語:Duduk,亞美尼亞語:դուդուկ)源自亞美尼亞的雙簧風鳴樂器,亦在高加索、中亞和中東一帶流行。英文翻譯亦可稱為dziranapogh (亞美尼亞語:ծիրանափող),意思是指用杏樹所造成的號角。 2005年,杜讀管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非物質遺產」名冊內。[1][2] 歷史亞美尼亞的音樂學者發現在公元前12世紀,已經有杜讀管相關的證據,而公元前1世紀,杜讀管的音樂出現在亞美尼亞的皇室音樂。[3] 外形杜讀管是由管身和可裝拆的簧片及度度鳥所組成。管身可分為28、33或者40厘米。管身前面置有7個孔,後面則有1個孔。簧片為雙簧制,主要由甘蔗的纖維層所做,簧片闊度比雙簧管、巴松管為闊,長度則約為9-14厘米。 發聲原理演奏者藉著吹氣振動簧片及管內空氣,同時靠手指將不同的指孔作出閉塞或打開,因而發出不同的音高。杜讀笛本來只能吹奏調式內的相關音,但隨著演奏技巧的提昇,現時可利用半閉塞的按孔技巧來吹出半音。 杜讀笛演奏者通常會採用循環換氣的吹奏方法,當吸氣時,部份空氣移至兩頰旁的口腔空間內儲存,便可令音色可以持續。 音域、音色一般的杜讀笛都只有1個八度的音域,個別的杜讀管能多吹1個純四度的音域。音色給予人和暖、輕柔、順服及富有感情性的感覺。 演奏模式杜讀笛可以獨奏,也可以二重奏的形式進行。其中一位負責主旋律,而另一位則作伴奏或對位,稱為"dam-duduk"。 近年來,不少電影配樂都用上了杜讀笛作為旋律樂器,其中包括有帝國驕雄、基督的最後誘惑、油激暗戰、血鑽等。[4] 著名音乐家Djivan Gasparyan, Georgy Minasyan (Minasov), Yeghish Manukyan, Gevorg Dabaghyan, Vache Hovsepyan, Levon Minassian, Levon Madoyan, Mkrtich Malhasyan 網上有關杜讀管的音樂
外部链接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