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崑岡(1832年12月15日—1895年10月20日),名碧玉,字爾音,崑岡是號[1]。清末臺灣省嘉義縣漚汪(今臺南市將軍區西甲里)人,為嘉義武秀才[1][2][3]。曾於鄉里家中設私墊,又在漚汪文衡殿內設立「育英書院」,擔任山長[4][1]。為人急公好義,常為人排解糾紛,因率領義軍參與乙未戰爭而戰死於急水溪南畔的竹篙山,人稱「竹篙山之神」[1][2][5]。
林崑岡因其事蹟,被一些廟宇所供奉,例如臺南學甲區的「忠神殿」[5]、嘉義市的萬台宮(林府將軍)。
生平
生卒年月日爭議
關於林崑岡的生卒時間,因早期資料殘缺,日治時期林家後人為免麻煩,甚至連林崑岡夫婦及兩子的神主也不敢擺在廳堂供奉,導致相關事蹟在口耳相傳下產生多種版本[2]。例如林崑岡過世時的歲數有50多歲(《讓臺記》)、45歲(《臺灣通史》)[註 2]、64歲(《臺南縣誌》、吳新榮《震瀛採訪錄》[註 3])等說法[2][1]。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將出生年標為1851年,即虛歲45的說法[4]。遠流版《臺灣歷史辭典》、黃明雅《南瀛古厝誌》、凃順從 《南瀛抗日誌》等書則是標為道光十二年(1832年),即虛歲64的說法[3][2][1]。
而關於逝世時間,林崑岡是於1895年逝世,但是日期則有所出入[2]。如《臺灣通史》載為「(八月)二十有三日(10月11日)」,《臺南縣誌》則為「10月20日(九月三日)」,將軍鄉公所〈林崑岡之史實〉一文稱是「10月18日(九月一日)」[1][2]。臺南市文化局「臺南研究資料庫」網站採用逝世於1895年10月20日的說法。
抗日之前
林崑岡祖先原本住在今臺南市北門區,後來才搬到今將軍區西甲[1]。早年學文,後來學武,並考取武秀才[2][1]。據說擅長「雙眼」[註 4]與「被牌」,出門時「雙眼」總不離身[2][1]。因林崑岡亦有相當文學素養,就在家中開設私塾[2][1]。他曾擔任漚汪文衡殿的董事,並在廟中設立「育英書院」[註 5],出任山長[2][1][4]。
抗日經過
關於林崑岡抗日的經過,有數種說法。
根據連橫《臺灣通史》(1920年)的記載,乙未戰爭嘉義城陷落後,林崑岡聽聞義勇軍履遭敗仗,乃召集曾文溪以北各莊人士籌組義勇軍,宣告說:「臺灣亡矣,若等將何往?吾欲率子弟,衛桑梓。若等能從吾乎?」響應者百餘人,公推新營莊生員沈芳徽為統率,而自己作為輔佐。派人赴臺南請求撥付武器裝備,但僅得舊銃數十桿。林崑岡率所部與日軍對戰於鐵線橋。崑岡手持盾牌與利刃,勇士數人跟隨之,踴躍前進,日軍因而稍為退卻。其後再戰於溝仔頭,殺死一日軍中尉,沿途莊民亦持械助戰。義勇軍採取遊擊戰術,日軍疲於奔命。農曆二十三日,日軍集中兵力發起總攻勢,崑岡指天發誓說:「天苟不欲相余,今日一戰,當先中彈而死。」眾人當場皆感激而泣。義勇軍鳴鼓出戰,林崑岡被子彈貫穿胸部,死時仍手握利刃坐於地,其長子亦於該役戰死。5日後,莊人收屍時,仍神色倔強如生,時年45歲。[6]
根據吳新榮《震瀛採訪錄》(1981年)的說法,光緒廿一年八月廿六(1895年10月14日)有人在漚汪文衡殿前立起掛有白布的竹竿,白布上面並寫「大日本帝國順良民」的字樣[2][1]。次日林崑岡大怒將竹竿白布撕棄,並向大眾表示願傾盡家產抗敵,號召附近聚落居民加入其行列[2][1]。到了九月一日(1895年10月18日),前來的壯丁據說多達數千人[2][1]。林崑岡之後排香案祝告天地,說假使日本的天年到了,他將中頭門銃,以免多殺同胞[2][1]。隨後他命西甲戴姓的棉被牌陣為前鋒,進軍到竹篙山,與急水溪對岸渡仔頭的日軍對峙[2][1]。數日之後兩方人馬交戰,但林崑岡中了頭門銃,右膝關節受傷無法行走[2][1]。最後林崑岡以自己的軍刀自戕[2][1]。
史蹟
故居
據說是利用漚汪文衡殿重建後用剩的建材所蓋成,故完成時間約在光緒二十、二十一年(1894、1895年)左右[2]。外觀為一般的三合院[2]。
忠神殿
林崑岡去世後,相傳有人見到他騎馬奔馳在竹篙山上,故認為他已成神,尊為「竹篙山之神」[5]。1951年有鄉賢李石定捐地,建小祠奉祀,1979年請求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賜准,賜名「忠臣公」,重建小祠為「忠臣殿」[5][2]。1989年再次重建,並將神明尊號改稱「忠神公」,廟名改稱「忠神殿」[5]。祭典日在農曆二月初七[5]。
註釋
參考資料
|
---|
文烈士祠 | | |
---|
武烈士祠 | |
---|
其他 | |
---|
另見 | |
---|
文烈士祠設個人牌位者: 領導人或具特殊貢獻者。 武烈士祠設個人牌位者: 將官军衔或追晉為將官軍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