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區24°59′N 121°25′E / 24.99°N 121.41°E
樹林區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南部,北以塔寮坑溪與新莊區為界,西以龜崙嶺與桃園市龜山區相鄰,西南連鶯歌區、南至三峽區,東毗板橋區、東南以大漢溪與土城區接壤,是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的所在地。 樹林區原屬鶯歌鎮(現為鶯歌區)的一部份,1946年由鶯歌鎮獨立劃出「樹林鎮」,1947年配合縣轄區海山區的撤廢,改隸臺北縣,1999年人口突破15萬人,改制為縣轄市,2010年配合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新北市,再改制為「樹林區」迄今。由於樹林區早年以臺灣省立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出產的紅露酒聞名全台,有「紅露酒的故鄉」之稱。 歷史地名由來清治乾隆十六年(1751年),張士箱家族首先到新莊拓墾,後張方大(張士箱之四子)偕同彰化縣人吳洛(字夢花)和馬紹文三人合夥開墾海山地區,商號以三人之名,取作「張吳文」;乾隆廿二年(1757年),馬紹文退出,三人拆夥,分成張方大的「張必榮商號」及吳洛的「吳際盛商號」。「張必榮商號」分得潭底庄及三角埔庄的開墾權;「吳際盛商號」則分得彭福庄、山仔腳庄及獇仔寮庄的開墾權。 「樹林」地名之由來說法有二:一為清治乾隆年間的大嵙崁溪氾濫成災,張、吳、馬三人遂沿河岸高處種植樹木以防土地流失,漸成樹林遂改稱「樹林」[1]。;二為大嵙崁溪在清治乾隆年間洪水氾濫,水患漸退,土地林木漸生廣布,旅途中的商人在此休息,見林木蒼鬱便以「樹林」稱呼此地。 發展沿革樹林區舊屬海山(包括今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中和區及永和區等七個市轄區,還有新莊區西盛等地)開墾,海山的開拓,相傳早在清治康熙廿四年(1685年)。惟有古契可稽者,則以清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陳和議海山開闢古契為最早。 樹林區原是平埔原住民龜崙族居住的區域,至明鄭時期才逐漸開發。樹林區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九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台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二十年(1894年)改隸新成立的南雅廳。清治時期的樹林區共分為14庄,分別為潭底庄(今文林、保安、潭底、樹人4里)、彭福庄(今彭厝、彭福、彭興、樹北、樹西、樹東、樹南、樹福、樹德、樹興10里)、三角埔庄(今三多、三福、三興、三龍4里)、獇仔寮庄(今光興、金寮、獇寮3里)、陂內坑庄(今坡內里)、山仔腳庄(今山佳、中山、東山3里)、溪墘厝庄(今西園、柑園2里)、圳岸腳庄(今圳生、圳民、圳安、圳福4里)、崙仔庄(今北園里)、三塊厝庄(今北園、西園2里)、石頭溪庄(今北園、東園、柑園3里)、石灰坑庄(今東山、樂山2里)、樟樹窟庄(今西園里)及桃子腳庄(今南園里)。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樹林劃屬於臺北縣三角湧出張所。三十年(1897年)改隸三角湧辨務署。三十一年(1898年)新莊辨務署併入三角湧辨務署。三十三年(1900年)三角湧辨務署改為大嵙崁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桃園廳三角湧支廳樹林區。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昭和十五年(1940年)鶯歌庄升格為鶯歌街。鶯歌街(鶯歌庄)雖以鶯歌為名,但街役場(庄役場)設於彭福大字庄下的樹林小字。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樹林劃屬於臺北縣海山區鶯歌鎮,鎮公所則設於樹林地區。1946年8月1日,鶯歌鎮劃鎮北十四里,另成立「樹林鎮」。1947年,撤銷海山區,樹林鎮改由臺北縣直轄。1999年7月20日,樹林鎮人口突破15萬人,符合地方制度法改制縣轄市標準,遂於同年10月4日正式升格為縣轄市「樹林市」。2010年12月25日,配合五都升格(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新北市),再改制為樹林區,目前分成42里1039鄰。 地理地形樹林區地勢西高東低,行政區南北狹長,雖不利於發展,但城市仍然很繁榮。地形分布可概分為「山仔腳山塊丘陵」與「大漢溪沿岸平原」,西北側與桃園市龜山區及鶯歌區間為「山仔腳山塊丘陵」,主峰大棟山海拔405公尺,又稱龜崙山或橫坑仔山。大棟山向東南延伸成兩座小丘陵,大同山與青龍嶺。位於大同山與青龍嶺的南寮福德宮與青德宮,已成為樹林區區民休閒及健行的主要去處。全境25公尺以上山坡地約佔37.6%,主要分布在三興、東山、坡內、獇寮、樂山五里,較不利於都市的發展。中部有縱貫鐵路貫穿,由東北直下西南,長久以來一直對樹林區的交通造成阻礙,甚至使樹林市區(樹林、彭福)和郊區(三多、圳安、潭底、山佳、柑園)的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目前已有鐵路地下化的計劃。鐵路兩側有狹長的平地,清治時期曾有部分為淹水沼澤地,後來日治時期才建造排水設施,闢為耕地;此片土地現為樹林區主要農業區及聚落分布地。西南部的柑園、東園、西園、南園、北園5里,是為柑園(石頭溪)地區,以大漢溪流域與樹林地區相隔,地勢平坦,為觀光休閒農業區。東南側為「大漢溪沿岸平原」,是樹林地區與柑園地區、土城區之天然河界。柑園橋大漢溪上游原有後村堰攔沙壩形成一寬闊水域,假日常有民眾於此水域從事風帆、水上摩托車等水上活動,西元2004年艾利颱風水患沖垮攔沙壩造成水量大洩,風貌遭到改變。 樹林區與板橋區以板林路為界,區內的行政中心與部分大型建設距離兩區邊界非常接近,比如樹林區公所距兩區邊界僅50公尺,而樹林車站與邊界距離也僅有100公尺。 氣候樹林區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降雨量夏、秋多而冬、春少,年平均氣溫約23°C,平均相對溼度約75%,全年平均降雨量達2100公釐以上,雨季集中在每年四至九月的梅雨季及颱風季。 人口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樹林區戶數約7萬戶,人口約17.9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南園里與樹北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6,750人與895人,其中南園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五大里[2]。 1970年代以來,樹林區的工業興起,吸引許多鄉村人口移入就業,其中也包括了東部與山地的原住民人口[3]。樹林區的原住民人口計有6千多人,是新北市原住民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比屬於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烏來區的原住民人口還多[2]。樹林區的原住民在族群上以阿美族最多,佔了全區原住民總人口的七成以上[4]。 樹林區的分區可依地緣關係及風俗習慣分為樹林、三多(三角埔)、山佳(山仔腳)、柑園(石頭溪)四個地區或樹林、潭底、三多(三角埔)、圳安(圳岸腳)、彭福(彭厝莊)、山佳(山仔腳)、柑園(石頭溪)七個地區。其中,山佳(山仔腳)地區面積最大,樹林地區面積最小。柑園(石頭溪)地區受大漢溪阻隔與三鶯生活圈較為密切,而板橋區溪洲六里(崑崙里、成和里、溪北里、堂春里、溪洲里、溪福里,共約四萬多人)則因地緣關係與樹林區生活圈較為密切。 政治歷任首長
區政組織樹林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樹林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7]。 行政區現今樹林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46年8月1日,將崙子、三塊厝、石頭溪、溪墘厝、樟樹窟、桃子腳、石灰坑、山子腳、坡內坑、彭福、潭底、圳岸腳、獇子寮、三角埔等地由鶯歌鎮獨立出來,升格為樹林鎮,隸屬臺北縣海山區[8]。1947年1月,裁撤海山區,樹林鎮改直隸於臺北縣[9]。1999年10月4日,樹林鎮改制為「樹林市」[10]。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樹林市改制為市轄區「樹林區」,隸屬新北市。 樹林區依據地緣關係及風俗習慣共分為14庄界,分別為潭底、彭福、三角埔、獇仔寮、坡內坑、山仔腳、溪墘厝、圳岸腳、崙仔、三塊厝、石頭溪、石灰坑、樟樹窟、桃仔腳等庄名 共有42里[11][12]969鄰。樹林地區8里為數最多,圳安(圳岸腳)地區4里為數最少。其中面積最大的里為東山里,面積最小的里為中華里,人口最多的里為南園里,人口最少的里為樹北里(西元2011年6月)。 各地區里別在不同時期依序條列如下: 日治大正時期庄界與當今里別對照:
近代舊地名與里對照:
立法委員立法委員選舉自第7屆起改制,本區與鄰近的鶯歌區及新莊區西盛9里地區合組一選區,應選出一名立法委員代表本區,首任委員為中國國民黨提名的跆拳道奧運銀牌得主黃志雄,現任立委為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蘇巧慧。 警政消防警政
消防救災
其他政府機關樹林地政事務所受新北市政府地政局指揮、監督,綜理全所事務,轄區業務包括樹林區、三峽區與鶯歌區。所置主任1人與登記、測量、地價、資訊等4課。登記課辦理各項不動產登記業務、核發各類謄本、聯合服務中心業務。測量課職理土地複丈、建物測量、地目變更、核發藍晒地籍圖等。地價課辦理公告土地現值、地價作業、出納及公文收發、總務等。資訊課辦理地政資訊、設備管理維護、地政工作站等。 樹林區戶政事務所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戶政科樹林區中心下之一事務所,辦理民眾身分登記事項、遷徙登記事項、變更、更正事項、各項證明之核發、其他戶籍行政業務等。置主任1人、秘書1人、課長3人、課員11人、戶籍員10人、辦事員4人、書記2人、會計員1人、人事管理員1人,合計34人。 經濟工業一般製造業除了有位於潭底地區的經濟部樹林工業區外,其他如山佳、柑園、三多等地區皆有小型工業區。另外於樹林酒廠舊址的大同科技園區目前已有嘉聯益、鴻松、瑞傳、億光、立碁、瑋鋒科技公司進駐,將使樹林區成為新北市西南部的高科技研發中心。
製酒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開闢新財源,於明治40年(民國前5年,公元1907年)在臺徵收「酒造稅」(製酒稅),並規定釀酒廠須經申請許可始得生產製造。小型酒工廠於是紛紛轉型,核准生產者則漸次合併,或增加資本額擴大場地設備,使製酒業由原本農業副業的型態,轉變成獨立的新興產業。此時期本地有「樹林造酒公司」(後改名為「樹林紅酒株式會社」)、「王謙發製酒鋪」、「龍津製酒公司」、「釀泉製酒公司」4家製酒公司,以經營資本化、口味多元化、生產機械化,擴大規模提昇品質,產量大增,行銷全省,呈現蓬勃發展的榮景。 直到2000年樹林酒廠結束營運,原本的樹林酒廠則僅做為貯存倉庫。 樹林酒廠於西元2004年拆遷至桃園縣龜山鄉,原地變更為「樹林大同科技園區」,樹林紅露酒文化目前由現今民營酒廠樹林酒廠持續推廣中,由前公賣局樹林酒廠鍾副廠長技術指導,配合新北市政府推廣政策,將紅麴文化重現風華。 礦業曾設有勝和煤礦等公司於當地採礦。[13] 金融業大多數的本國銀行在樹林區均設有分行,其中合作金庫、台北富邦銀行、玉山銀行及永豐商銀設有2家分行。設置地點以鬧區的中山路一段一帶最多,包括國泰世華銀行、第一銀行、玉山銀行、中國信託、彰化銀行、合作金庫、華南銀行、元大銀行、台灣企銀、台北富邦銀行、永豐商銀。 另外在中華路有新光銀行與聯邦銀行,文化街有台北富邦銀行與台灣銀行,保安二街有台灣土地銀行,樹新路有上海商銀,三俊街有永豐商銀與玉山銀行,而中正路上有合作金庫。 兼營儲匯業務的中華郵政則有樹林郵局、鎮前街郵局、育英街郵局、樹新路郵局、大同郵局、山佳郵局、迴龍郵局、柑園郵局及三多郵局等營業據點。 再加上樹林區農會信用部,除了有鎮前街總會,另外還有三多、圳安、金寮、保安、復興、大同、東山、山佳、柑園及大學城共10個辦事處,提供樹林區民完善的金融服務。 文化特色樹林有「紅露酒的故鄉」之稱,早年以台灣省立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出產的紅露酒而聞名全台。其後隨著樹林酒廠於西元2004年拆遷至桃園市龜山區,原地變更使用為「大同科技園區」,樹林紅露酒文化遂逐漸沒落。 歷史古蹟
民俗節慶
文化資產
列冊追蹤文化資產(民國103年)
史前遺址新石器時代 植物園文化-
傳統工藝
文化設施
墓葬設施教育社區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公共托育中心
公立圖書館
交通鐵路公共自行車公路
主要道路
公車
橋樑
北85 線柑園橋為樹林至三峽間之主要聯絡道路, 北連樹林區縣道114 線,接通鶯歌及樹林行政中心; 南進三峽銜接北部第二高速公路(三鶯交流道),
2011年11月下旬通車,橋梁全長980公尺。雙向四車道,有行人與自行車共用車道,附設觀景平台,夜晚橋身有LED光雕。紓解柑園大橋長期交通壅塞問題,縮短樹林山佳地區往來土城頂埔工業區車程。[14] 橫跨大漢溪,位於板橋崑崙里,為聯絡樹林、板橋的重要橋梁。此處原有「浮州-沙崑公渡」,至民國40年架設中興橋而廢渡, 中興橋於民國65年原橋改建,更名為浮洲橋。民國85年為配合台北地區防洪計畫,進行浮洲橋改建工程,因分二階段施工,故仍能維持暢通狀態。 民國八十年五月,針對往四川路引道進行約200公尺長混凝土道路工程。 民國八十四年配合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第三期實施計書了進行浮洲大橋改建計畫工程,已完工。 跨越大漢溪,位於板橋市西南端,連接土城與樹林二地,興建於民國81年12月,此橋由北二高經費出資,台灣省公路局施工, 目前由新北市政府板橋區公所管轄。橋下河濱綠地已被闢為公園,供附近市民休憩。 三鶯二橋是台灣的一座公路橋樑,跨越大漢溪、連接新北市樹林區與鶯歌區。雖出口坐落於樹林區境內,但為三峽區主要聯外道路,故命名為三鶯二橋。2013年12月開工興建,2017年9月21日下午3時通車 未來捷運2010年2月12日,行政院核定台北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規劃報告書暨周邊土地發展計畫案。全案分為2期興建:第1期興建路段為中正紀念堂站至金城機廠,長約8.4公里,設置8座車站,預計西元2025年底完成;第2期興建路段為金城機廠至迴龍站,行經樹林區中華路、八德街、大安路、中正路,長約13.3公里,為高架橋路線中運量,擬設置11座車站,預計2028年底完成。 觀光旅遊重要廟宇西元1788年(清治乾隆五十三年),泉州移民於樹林區潭底地區興建此廟(今日潭底公園附近),在西元1923年(大正十二年)遷廟於現址,西元1966年(民國55年)再一次進行修建,前後共歷經三次修建。供奉俗稱為大道公的泉州人主祀保生大帝,因此樹林濟安宮也被稱為樹林大道公廟。不分移民,不分種族,今日的濟安宮已成為樹林區區民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重要活動的舉辦地點,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生日的廟會活動,更是樹林區一年一次的重要大事。 建廟於樹林區彭福〈彭厝莊〉地區,主祀「邢府王爺」,是全國供奉邢府王爺最大的廟宇,亦是台灣邢府王爺開基的祖廟。每年農曆8月23日為王爺聖誕,皆會舉行廟會活動,更於每三年舉行「登刀梯、下釘梯」大型活動。廟方說相傳開基王爺神像已有400多年歷史,早年鄭成功來台時,張姓人士將邢府王爺及隨侍印童、劍童奉祀來台,由樹林區彭厝地區一帶居民輪流供奉在家,民國64年孟秋由信徒集資建廟。而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請專家學者鑑定「邢府王爺」的雕刻風格、型制古樸及鎏金特色,最特殊的是神像與木椅分開雕刻、組合,平時以紅線纏住以免脫離,是清治時代先人渡海來台便於攜帶的製法,確認是清治時期作品,並登錄為新北市「生活儀禮器物類」一級古物及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邢府王爺」也是目前全臺灣唯一官方認證的神像古物。 俗稱山佳法主公廟,位在臺灣新北市樹林區新興街11巷10號,建於1971年,為一所主祀法主真君的廟宇。 為佛教賢首宗兼慈恩宗(源自崇壽庵),以及唐密穢跡金剛法北京派的知名道場。
教堂基督教教堂,位在臺灣新北市樹林區保安街一段11號。禮拜六五點半有聚會 休憩
紀念物商場∕電影院住宿業
生活資訊市場
公園綠地
醫療
體育場地環保清潔
特產
樹林酒廠主要生產紅露酒,使樹林區素有「紅露酒的故鄉」,而在西元2004年隨著樹林酒廠遷入桃園酒廠(原林口酒廠)之後,九十六年的酒廠歷史將永遠停留在樹林區市民的心中。也因為不讓紅露酒故鄉就此沒落,再加上政府發展一鄉一特色計劃,讓原本已經沉寂的樹林區再度燃起希望。再加上區公所的支持,更在西元2008年10月舉辦「樹林紅麴,風華再現」活動,要讓更多人看見樹林並瞭解樹林區的文化特色。
五印醋創立於1903年,工廠設於三多地區三俊街。新莊高家始祖自大陸來台,以經營醋業致富;五印醋以小麥草、糯米釀造。 相關條目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Information related to 樹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