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彝語音譯慕俄格或慕俄勾(彝語東部方言:,發音:m̍33 ɣʊ31 ɡɯ55)[1],是歷史上位于貴州西北部的一個彝族政權,彝文典籍中的九大勾則之一。明清以來漢人習慣稱之為「水西」。 在彝文典籍中,慕俄勾爲彝族六祖之默支貴族妥阿哲的後代,阿哲之孫必額莫翁在濛阿(今貴州大方)立國,此後世襲不絕,直到末代額非明宗(安勝祖),享國58代,超過千年。在漢文史料中,水西部最早出現為北宋記載的烏蠻王子得蓋部落,此後一直與中央王朝互有交往,南宋被稱為羅氏鬼國、阿者國,元代封征討降附後爲亦奚不薛總管府,是水西成為土司之始,明清土司職爲貴州宣慰司,俗稱水西土司。水西土司、水東土司、播州土司、思州土司並稱貴州四大土司。[2]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土歸流,水西滅亡。
据纳苏彝族的传说,他们是阿普笃慕的后裔,阿普笃慕的三个妻子为他生了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向西南迁徙,形成了武、乍、糯、恒、布、默六氏。公元前4、3世纪,恒、布、默氏向东迁徙,越过乌蒙山。恒氏分为两支,一支称为乌蒙,定居在乌蒙山西坡,向西一直延伸到今昭通县;另一支称为车勒,沿着乌蒙山脉东坡迁徙,定居在赤水河以北。唐朝时,车勒占据了四川叙永到贵州毕节的地域,布部分裂为4支。布勒定居安顺,乌撒定居威宁,阿左驰定居沾益,古库哥定居云南东北部。默氏后裔慕齊齊分为3支,一支称作“阿翁仁”,分布在贵州西南部,后来形成自杞。勿阿克率领“阿于”部迁徙到会泽附近的马鞍山。勿阿纳率领第三部定居赫章。3世纪,勿阿纳部分裂为以妥忙不率领的镇雄忙不一支、妥阿哲率领的罗根羅甸一支。到300年,罗甸已经覆盖水西大部,首领莫翁将首府迁至濛阿(在今大方县),并将国号改为“慕俄格”。[3]
在彝文史籍中,妥阿哲的后代称作阿哲彝族。他们巧妙地利用与蜀汉的新政治关系,消除了当地反抗,扩张了领地,就像同时期爨人在云南东部的作为。在妥阿哲与诸葛亮相见后的三代人内,阿哲部扩大了贵州西北部水西山区(原毕国)濮人的控制,放弃了罗根、迁往濛阿(即今贵州大方县])。在贵州西北部水西地区,妥阿哲的后代建立了彝族学者所谓慕俄格王国(ca. 300-1283)。[4] — John Herman
彝語名為慕俄格(彝語發音:m̍33 ɣʊ31 ɡɯ55,彝人稱國家政權爲/ɡɯ55/,音譯為勾或格)。這一帶曾存在過數個彝族政權,例如唐朝的罗甸国,北宋的羈縻姚州刺史、羅氏鬼國,南宋的阿者國(其始祖阿哲的譯音);元代的亦奚不薛部(以其首領亦奚不薛命名)。這些國家與慕俄格都源於烏蠻,它們是否與慕俄格是同一個國家眾說紛紜。
至明代,慕俄勾與雍真宋氏同爲貴州宣慰使,因慕俄勾居鴨池河以西、雍真宋氏居鴨池河以東,遂以「水西」、「水東」分別稱之,成為在漢文史料中的通行名稱。
4~8世纪,慕俄格向东南扩张到都匀一带,覆盖贵州省的一半。[7]
829年,唐朝寻求与慕俄格阿格阿委结盟,以遏制南诏的扩张。据载慕俄格拥有强大的骑兵,能在短时间内长途行军。阿格阿委同意成为唐朝的藩属国,但没有进贡。唐朝为对抗南诏还给其他彝族部落分封爵位。842年,唐朝“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形成了唐与南诏间的缓冲区。[7]
到9世纪中叶,慕俄格在納志主色统治下向南扩张到今日贵阳一带。907年唐朝灭亡后,其通志继续扩大到贵州中东部。[8]
975年,宋太宗试图说服普貴接受宋朝统治。不清楚普貴的反应如何,但太宗很不高兴,很快下令攻打慕俄格。水东土司宋景阳和龙汉唐经过一年战斗,将慕俄格赶过鸭池河。[9]
水西地区包括今天毕节市大部分和水城,属于云贵高原的北缘。
以下是历任慕俄格(水西)君主,以彝汉双文《水西安氏族谱》为准,其他名字及考证附注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