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幽默港式幽默,包含但不止於無厘頭文化和惡搞文化,廣義指香港創作、有香港特色的幽默,題材、類型和創作手段變化多端,沒有定式[1],而狹義地,隨著時代累積和創新,原創出一些幽默形式[2][3][4][5]。當中無厘頭喜劇因為香港電影曾在在華文地區和東亞風行,並國際馳名,所以無厘頭成為了港式幽默在國際的印象。 變化多端港式幽默廣義指香港創作、有香港特色的幽默,題材、類型和創作手段變化多端,沒有定式,而狹義地,隨著時代累積和創新,原創出一些幽默形式。當中無厘頭喜劇因為香港電影曾在在華文地區和東亞風行,並國際馳名,所以無厘頭成為了港式幽默在國際的印象。 類同英式幽默的部份,小人物,沒有政治正確,取笑貶損任何人,甚至耍玩糟踏人,這類作品有港產片時期王晶出品的電影,這類笑匠有港產片時期的曾志偉,現有熱血時報網台。紳士,自嘲和自貶,並也會自嘲和自貶香港人的民族性,例如黃子華的作品、許氏兄弟的一些作品。 類同美式幽默的部份,直接而自由和狂歡。生活中多用語言和文字說笑和製造幽默,有大量諧音幽默和雙關語幽默,常挖苦他人,外母、官員、政治人物、老師和不同族群的人都是被挖苦的對象,社會時政是娛樂的一部份,有時帶有批判,更有群眾自製迷信,例如丁蟹效應、高登魔咒、燈神、蕭若元斷言等。 類同日式幽默的部份,港式笑話其中一個類型是冷笑話,香港人稱為爛gag,一般來說,別人不覺得好笑,不過有些人喜歡講或表演冷笑話,也有些人笑點很低,類似有些日本動畫會有的「大叔笑話」,TVB常譯造「無聊笑話」。 香港的幽默類型和創作手法吸收了四面八方。例如以前香港人主流受者民國自視中國人的意識形態教育,中文科範文時代必然有的《差不多先生傳》、《請客》、《孔乙己》就是來自中國民國時期,《阿Q正傳》和《厚黑學》也是出名。惡搞這種源自日本的創作手法由台灣在互聯網傳入香港。冷笑話是台灣流行的笑話類型。曲線這詞語由中國在互聯網傳入香港。stand up comedy,即是棟篤笑,這種英美表演類型由黃子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傳入香港。 傳承傳統至現代,或者無法考究何時開始的有,插科打諢和嬉笑怒罵。 香港自創的幽默種類的詞彙和概念有,無厘頭、怪論、寸嘴、玩嘢、玩膠、抽水。 幽默方式港式幽默有各種幽默方式,有無厘頭、串嘴、插科打諢、嬉笑怒罵、曲線、抽水、玩膠、自謔、怪論。
中方反應從1970年代至今,政治和民生都經常是港式幽默創作的主題,而形式方面,嬉笑怒罵等各種方式都很普遍。早在無厘頭、惡搞文化等相類似的香港次文化興起之前,香港的電視節目早就把香港社會的各種人生百態以幽默手法玩味一番,到1980年代初期,由於香港社會焦點轉移至香港主權移交,「港式幽默」一詞轉變為主要指針對政治人物、事件的幽默創作。 中國作為搬不走的鄰居、新宗主國和威脅,常成為題材。由於文化差異,中方對涉及政治回應的忌諱及單一性,難以理解以幽默(港式或其他方式)來回應政治問題,看不懂港式幽默,而斷章取義地認為以港式幽默對答者一定是對中國當局或中國領導人挖苦抹黑。然而,這正正卻是香港人從數十年來從實踐得知,如何以幽默方式,高層次化解或舒緩政治問題及社會矛盾、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苦的原動力,從而成為了香港核心價值的一部分。 時事諷刺節目曾被中方指為「陰陽怪氣」和「低級趣味」。 1970年代1980年代早期
1980年代中、後期
1990年代
2000年代至今
参考文献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