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睡電鰩
澳洲睡電鰩科,又稱澳洲睡電鱝科,為軟骨魚綱電鰩目的一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即單鰭澳洲睡電鰩(學名:Hypnos monopterygius)[2],由第一個關於本種的科學描述是由英國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喬治·肖(George Shaw) 撰寫的,與弗雷德里克·波利多爾·諾德(Frederick Polydore Nodder) 的擱淺魚插圖一起撰寫,插圖發表在他們1795年的著作《博物學家雜記》中。肖將這個標本稱之為Lophius monopterygius。法國動物學家奧古斯特·杜梅里爾(Auguste Duméril) 根據在新南威爾斯州採集的兩個標本,在1852年出版的《Revue et Magasin de Zoologie》雜誌上獨立描述了一種新的電鰩。他將其命名為Hypnos subnigrum,最後,吉爾伯特·珀西·惠特利兩者所描述的物種相同,因此正確的二項式名稱成為Hypnos monopterygius。分布於澳洲,西部從南澳大利亞的聖文森特灣到西澳大利亞的布魯姆,東部從新南威爾斯的伊登到昆士蘭的赫倫島海域,為特有種,深度0至240公尺,本魚體呈西洋梨形狀,身體鬆弛,頭部兩側可見兩個腎形的大電器官,胸鰭形成一個大大擴大的圓盤,其寬度與長度相同,中心厚,邊緣薄,眼睛很小,可以在短眼梗上抬起。緊靠眼睛後面的是氣孔,氣孔稍大,有些個體的氣孔周圍有小乳頭狀突起,鼻孔位於嘴巴的正前方,並透過一對寬闊的凹槽與嘴巴相連,嘴巴寬大形成一個又長又寬的拱形,成魚的每個下顎都有 60多排小牙齒,每顆牙齒都有三個長牙尖,五對鰓縫很小,位於圓盤下方[3],腹鰭較大,與前方的胸鰭盤融合,兩個背鰭,位置非常接近尾鰭,尾鰭大小相似,邊緣幾乎對稱,呈圓形,尾巴非常短,背部顏色範圍從深到紅棕色、淺灰色、粉紅色或黃色,具有不規則的深色和淺色斑紋,腹面是白色,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沙質或泥濘的底部,包括海灘、河口和海灣,也可以在海草上以及岩石和珊瑚礁及其周圍找到[4][5],為底棲性魚類,一種緩慢、不善游泳的魚類,以一種急促、顫動的動作向前移動,夜間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埋在沉積物中,只有氣孔露出來,有時會因退潮而擱淺在陸地上,但可以在離開水的情況下存活數小時,利用電力來制服獵物和威懾掠食者[6],以硬骨魚、頭足類、甲殼類等為食。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