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学名:Coccinellidae)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豔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天道虫、金龜、珠仔龜,甚至因為某些種其分泌物帶有臭味而俗稱為臭龜子(但這也是混稱)。 英文名ladybirds(又稱ladybug)裡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瓢蟲的成蟲體長約數mm至1cm程度,體型呈半圓球狀,腳與觸角短小。體色有黑、藍、紅、橙、黃、褐色等豔麗的色彩,身體上的圖樣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多變。 概要瓢蟲是典型的半翅目天敵,肉食性瓢蟲以蚜蟲、介殼蟲為食。屬於草食性的食植瓢蟲亞科(Epilachninae)則是極具破壞力的農業害蟲 ,例如墨西哥豆甲蟲(Epilachna varivestis)。然而瓢蟲經常被利用作為生物防治劑,引進瓢蟲物種能夠驅趕並取代既有的瓢蟲。 某些瓢蟲遭受到強烈物理刺激時,會呈現假死狀態,並且從關節處和刺處分泌出黃色的粘性刺激性體液。瓢蟲的體液具有強烈的異臭與苦味 ,藉此可以迴避外來敵人的攻擊[3]。 瓢蟲鮮豔的體色可以說是警告外敵用的警戒色。因此鳥之類的生物少有捕捉瓢蟲,但仍然有寄生蜂、寄生蠅、菌類等天敵存在。此外螳螂會捕食馬鈴薯瓢蟲的幼蟲。 依種類不同則食性迥異,主要可以區分為捕食蚜蟲、介殼蟲之類的肉食性,以白粉病菌等維生的菌食性,以茄科植物等維生的草食性共3種類。 因此對農作物而言可以類分為益蟲與害蟲。近年來肉食性種類在農作物的有機栽培時, 被利用為取代農藥而使用的生物農藥[4]。 生物生命週期瓢蟲為完全變態型昆蟲,會經歷卵 - 幼蟲 - 蛹 - 成蟲四階段。 成蟲於交配後,會攀附在食物近處進行產卵。孵化後的幼蟲不具翅膀,腹部向後方延伸。身體上有突起與刺,和成蟲型態迥異。 甲蟲類之中有幼蟲與成蟲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蟲多為幼蟲與成蟲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蟲當食物不足時,偶爾會出現同類相食其他幼蟲或蛹的情形。 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的幼蟲在植物的葉背等處結蛹。蛹呈橢圓形,翅膀短小,不過此時已經接近成蟲的型態。腹部會附著於枝幹處以避免掉落地面。剛破蛹而出的成蟲翅膀為黃色,但隨著翅膀硬化,會呈現出特徵的圖樣。 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見到瓢蟲的成蟲。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態度過冬天,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木的底下,集團的規模從數隻到數百隻,甚至數萬隻。 主要種類肉食
菌食
草食瓢蟲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徵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關連項目
词源和民间传说瓢虫这个名字最常见的变体表示属于上帝或某些神圣角色的家畜:
在英语国家瓢虫被称为ladybird、ladybug或lady beetle。结合这些名字,单词英语Lady暗示圣母玛利亚。同样在天主教国家瓢虫被认为是上帝之母的昆虫,例如德语Marienkäfer、西班牙语mariquita。 德语中甲虫的古老名称之一是古高地德语Freya fugla,意為「弗雷娅女神的鸟」。 随着文化的基督化,弗雷娅被圣母玛利亚取代。在荷兰语中,甲虫被称为Ingetsje(小天使)、Hemelbeestje(上帝的创造),目前稱為Lieveheersbeestje(我们正义上帝的创造)。在德语中现代名称是Marienkäfer(玛丽亚的甲虫)。[5] 在许多文化中禁止杀死瓢虫。 瓢虫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之一。 古生物学在化石状态下,瓢虫仅从新生代已知。已知最古老的代表发现于始新世早期的瓦兹琥珀(法国)[6]。 圖片
参考資料
外部連結
Information related to 瓢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