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褶鳄属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演化支 :
真爬行動物 Eureptilia
演化支 :
卢默龙类 Romeri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演化支 :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演化支 :
蜥类 Sauria
演化支 :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
下纲: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演化支 :
鱷腳類 Crocopoda
演化支 :
主龍型類 Archosauriformes
演化支 :
真鱷腳類 Eucrocopoda
演化支 :
镶嵌踝类 Crurotarsi
演化支 :
主龍類 Archosauria
演化支 :
偽鱷類 Pseudosuchia
演化支 :
鳄类 Suchia
演化支 :
副鱷形類 Paracrocodylomorpha
演化支 :
铠鳄类 Loricata
总目:
鱷形超目 Crocodylomorpha
演化支 :
坚颅类 Solidocrania
演化支 :
鱷型類 Crocodyliformes
演化支 :
中真鱷類 Mesoeucrocodylia
演化支 :
後鱷類 Metasuchia
演化支 :
新鱷類 Neosuchia
属:
† 皱褶鳄属 Rugosuchus Wu et al. , 2001
種
農安皺褶鱷 R. nonganensis 吳肖春 et al. , 2001 (模式種 )
皺褶鱷 (學名:Rugosuchus )是種已滅絕中真鱷類 ,屬於新鱷類 ,生存於白堊紀 早期的中國 。化石包含:一個大部分頭骨、一個大部份的骨骼、另一副則包含部份骨盆 與脊椎。皺摺鱷是由吳肖春 等人在2001年命名,模式種 是農安皺摺鱷 (R. nonganensis );屬名意為「有縐紋的鱷魚 」,意指其表面不平的上頜骨 。皺摺鱷被命名時,是當時中國東北部最完整的鱷形類化石,也是當地第二個發現的鱷形類。
發現與歷史
皺摺鱷的模式標本(編號IGV 33)是一個大部分頭骨。吳肖春等人將兩個其他標本歸類於此屬。編號IGV 31標本,包含大部分骨骼,只缺少頭骨與大部分四肢;編號IGV 32標本,包含三節脊椎、部分骨盆、股骨 碎片。在1958年,一次針對松遼平原 的石油地質調查發現這些化石,但許多年來未曾研究過。發現地點位於中國吉林省 農安縣 伏龍泉鎮,化石所處的地層仍未確定,可能屬於嫩江組 。嫩江組的年代仍在爭議中,但根據當地的介形綱 、雙殼綱 、與魚類 化石,皺摺鱷的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 1]
根據骨頭的瘉合狀態,皺摺鱷的模式標本是個成年個體。這個頭骨的長度為28公分,寬度為13公分。上頜骨的側邊有獨特、延長的凹處,位在第9或10顆牙齒處。如同其他鱷形類,皺摺鱷的其他頭骨表面也是凹突不平。每塊前上頜骨有5顆牙齒,每塊上頜骨有16或17顆牙齒,牙齒間的間隔寬。[ 1]
吳肖春等人根據齶骨 ,認為皺摺鱷不屬於真鱷類 ;但從多於兩排的皮內成骨 鱗甲,以及鱗甲的形狀,可知牠們比稜角鱗鱷 等鱷形類,更接近真鱷類。他們認為皺摺鱷類似伯尼斯鱷 、沙漠鱷 、以及一種發現於玫瑰谷地區的未命名鱷形類,但沒有上述物種衍化。[ 1] 在2008年的一份親緣分支分類法 研究,皺摺鱷與未命名的玫瑰谷鱷形類被分類於真鱷類,比伯尼斯鱷衍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