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鞦韆 (閩南語、廣東話稱韆鞦;客家話稱槓仔)是一種座椅,常見於兒童遊樂場、雜技演員馬戲團或門廊上放鬆的地方。 鞦韆的座位通常懸掛在鏈條或繩索上。 一旦擺動開始,它就會像鐘擺一樣繼續擺動,直到外部干擾或阻力使其停止。 鞦韆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在操場上,通常會懸掛多個鞦韆在同一個金屬或木製框架上,一次讓多個孩子玩耍。 這種鞦韆有多種尺寸和形狀。對於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孩子,帶腿孔的鞦韆將孩子支撐在直立位置,而父母或兄弟姐妹則推動孩子進行擺動。 一些鞦韆套裝包括鞦韆以外的遊樂項目,例如繩梯或滑桿。 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鞦韆有時由柔軟的帆布座椅、橡膠通風輪胎胎面、塑料或木材製成。 一種常見於後院的鞦韆是一塊木板以兩側的繩索懸掛在樹枝上。 歷史芳園四壁花光聞,鞦韆動處朝霞飛。 遠古時期,先人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 東亞春秋時期在中國北方就有了鞦韆之俗。據《藝文類聚》引述古籍記載,“鞦韆”本來是北方山戎的習俗,在寒食節這一天盪鞦千遊戲。齊桓公打敗山戎後,這項遊戲隨即傳入了中原。鞦韆的繩索多為獸皮製成,這也是為甚麼「鞦韆」二字是「革」字旁。在漢代,搖擺樂的流行持續增加,並經常在清明節和端午節上演出,漢武帝後庭鞦韆賦: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元霄節、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进入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到宋代時,鞦韆開始涉足專業雜技,表演者會在水上兩船之間搖擺。這一習俗也影響了朝鮮和越南,越南青年男女會在正月舉行鞦韆戲。 歐美鞦韆的最早代表來自希臘發現的文物。在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Triada)上發現了一個坐在鞦韆上的婦女雕塑,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450-1300年。十六世紀初一度風靡法國貴族階層。在1900年代初期,北美操場運動中在公共場所安裝了鞦韆,供鄰里兒童使用。到本世紀中葉,郊區遊樂場開始流行。許多美國人在他們的財產上放了個人鞦韆。公眾對兒童安全的關注影響了1970年代後設計的變化。管狀金屬套件被較小的木頭和樹脂鞦韆代替,更適合兒童使用。 註釋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
Information related to 秋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