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镇
端氏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1]得名自西汉至元朝间存在过的端氏县。[2] 历史“端氏”一名始见于战国时代,据《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59年赵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3],但旋即在公元前349年夺晋君端氏,迁晋君于屯留。[4]而在公元前380年的某年,端氏自赵国转属韩。[5] 端氏镇至少在汉代便已是一处聚居地,在端氏村东北约10米处考古发现有约8000平方米的汉代遗址区,被称作端氏遗址,为沁水县文物保护单位。[6]端氏遗址当属西汉时期所置的河东郡端氏县,但当时的端氏县县治在今郑庄镇河头西城村。[7][8]1996年,端氏还发现了一座汉代的砖室墓葬,出土了陶罐、陶壶及五铢钱等。[6]在坪上村西北约500米处,有始建于北魏的大云寺遗址,于20世纪40年代被毁。[6]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县治由今郑庄镇西城村移到了现端氏镇,直至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端氏县废入沁水县为止的近700年间,端氏镇都是端氏县的县治。[2][7][8]其后,端氏虽然失去了县城的地位,但相较沁水县内其他村镇,仍具有一定特殊性,特别是端氏镇的位置坐落在沁水县城与东部各县的交通要道之上。[2]清雍正七年(1729年),时任山西巡抚觉罗石麟以端氏镇离沁水县太远为由,奏请将东乌岭巡检移至端氏镇,使得端氏镇成为沁水县内除县城外唯一有官员常驻的地方。[2] 1941年5月,因中条战役失利,沁水县城为日军所占。当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军区在沁河以西设置沁水县,后称为沁西县,而当年10月在以端氏镇为县治成立了沁东县,随之在同年12月,为纪念武士敏,改名为士敏县。1943年8月,原沁水县的第一区、第二区(桃川、孔壁)划归士敏县管辖。1944年3月,沁水县城光复后,在城关一带成立新区,并划归士敏县管辖,但1945年12月又划入沁南县。[7]至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士敏县人口从战前的72975人减少至了69499人,共减少了22348人,其中病死饿死15489人,被日伪军直接杀死2671人(1946年10月9日统计)。[9]1947年7月15日,士敏县建制被取消,仍并入沁水县。[10] 行政区划端氏镇下辖以下地区:[11] 端氏村、苏庄村、樊庄村、高庄村、梁山村、曲堤村、坪上村、金丰村、西头村、杏林村、东山村、古堆村、野六村、板掌村、槐庄村、林村、中韩王村、马寨村、下沟村、横头村、上韩王村、下韩王村、必底村、山泽村、双塘村和秦庄村。 著名人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