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濁水溪社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簡稱臺大濁水溪社、濁水溪社、濁社,為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社團。該社團成立於1987年3月,而後經歷社團停止運作,最終於2005年復社,以議題討論之形式運作,並定期發行社團刊物《濁流》。最初社團成立的目的,是以「反自由化的農民運動」為關懷目標,在臺灣90年代民主化裡的學生運動場域中,為臺灣第一個「單一議題性學生運動社團」[1],而後逐步有勞工、婦女等相關單一議題性社團之成立。目前濁水溪社以「意識本土,關照社會」為社團核心理念,關心農業、地方和台灣主權相關議題。 歷史原先由臺灣大學大學論壇社中主張激進路線的社員組成一地下組織,有別於著重校園內爭取言論自由與學生自治的學運路線,濁水溪社前身之地下組織雖然也致力於校內自治民主改革,但又進一步將核心關懷放到臺灣整體社會政經脈絡,並強調農民運動之重要性。於1985年成立,成立初期並未向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登記為正式掛名社團,此為地下時期。 在地下活動兩年後,臺大濁水溪社於1987年正式成為校內社團,為當時改革派社團中唯一以農業問題與農民運動為主要關懷之社團,發行《濁水溪月刊》。並於隔年參與520農民運動。在520農民運動後旋即投入野百合學運,與改革派學運社團串聯。於1989年與大學論壇社、大學新聞社、噬菌體社等12個學生社團在臺大文學院草坪上舉行二二八事件悼念活動。於同年4月7日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與臺灣獨立主張自焚後,於臺大校園內發起靜坐追悼與聲援鄭南榕。其後社團逐漸減少公開活動。 於1995年再度向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申請復社,於振興草坪召開社員大會,有感於農民運動之衰退與失焦,設制農民運動研究部。於1997年改變社團經營方針,以「發揚臺灣文化」為新的社團宗旨,其後時改變為「關懷生命,回饋農村」等不同訴求。社員以農學院學生逐漸擴散至各科系。 於2004年,濁水溪社再次向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申請復社,以「意識本土、觀照社會」為宗旨,從社會與人文的關懷角度重新出發。社團所談論的議題也由農村和農業相關議題,轉為各種本土、台灣主權相關議題。 社團年表:
活動作為一個異議性社團,臺大濁水溪社至今仍持續以台大第一活動中心238室為社辦持續運作中。社團課程為舉辦講座與讀書會並出版刊物,以及不定時之社外活動。 讀書會文本與講座之內容依社團當時討論之議題而改變,涵括國際事務、臺灣文學、臺灣歷史、臺灣政經發展、英文時事、農產業議題、鄉村與地方發展等,曾參與講座之與談人包括楊碧川、郭亮吟、辜寬敏、蕭全政、吳叡人、林世煜、陳德斌、范雲、吳乃德、李丁讚、深溝村農友、焦鈞、菁琪律師 等。 臺大濁水溪社過去曾定期下鄉進行勞動與社區營造,曾前往高雄縣橋頭鄉、澎湖縣馬公市、高雄縣美濃鎮。活動內容計有人權意識推廣、駐糖廠藝術家村營造、眷村保存、農村勞動、鄉村發展等。 於2007年初於臺北市果菜市場進行農產品銷售與校園內農產品推廣。 於2016年起固定參與共生音樂節以宣傳議題並販售相關書籍。 於2021年開始重新以農業與鄉村議題為社團主要討論議題,舉行相關講座與讀書會,並舉行農業體驗活動與相關營隊。 濁流(濁水溪月刊)《濁流》前身為《濁水溪月刊》,為臺大濁水溪社定期發行之學生刊物。 臺大濁水溪社藉著讀書會、舉辦活動、社員間的討論來互相交流,傳達理念。然而這只能限於社員及一小部分的人,亦難以將訊息傳遞給更多的人。於是,藉由發行《濁流》,臺大濁水溪社試圖擴大訊息的傳遞機會,讓沒有機會參加社團活動的人,也可以接觸到社團發出的聲音,亦可以讓更多的人藉文字深入了解該社理念、參與其活動,而不僅止於知道臺大濁水溪社名號而已。 《濁流》刊載濁社的活動、讀書會、聯絡方式、文章等等。它是一個社團表達理念的媒介,向外發聲的管道;也是和他人互動交流的平台。藉由文字的書寫,表達理念及關懷。其記錄臺大濁水溪社的存在,向他人表達出訊息:有著這種理念的人們確實存在著、運作著。然而社員也藉發行的過程──經由與他人因社刊擦撞而出的反應及回響──漸漸發現自己也是社團理念的代表,也是一種實踐;社員也藉著編輯社刊及寫作社刊文章的機會、思考社團的理念如何傳達及連貫。 2005年復社起,以《濁流》為名發行社刊,至2009年秋季因人力與經費不足而停刊[2]。 2016年,出版《濁水長流:濁水溪社十週年紀念專書》[2]。 2022年春,獨立出版《濁流》復刊號,以意識本土為主題,並於共生音樂節進行首次販售[8]。 今昔社員
參考文獻
註釋
相關報導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