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圣殿
荣誉圣殿 (德語:Ehrentempel)是德国慕尼黑的两座建筑,由纳粹党在1935年建造,安葬在啤酒馆政变中死去的十六名纳粹党党员的石棺。1947年1月9日,荣誉圣殿的主体建筑被美国军队摧毁,作为去纳粹化的一部分。 193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政变开始的地方)发表演讲,第二天,在统帅堂东侧,揭幕了一个小纪念碑,下面有一块牌匾,两名警察或党卫队成员在纪念碑基座的两侧站岗,要求經過的路人行纳粹礼再走。如果要避开纪念碑,避免行礼,可以选择附近一条小的後街,戰后被称为“逃避者巷”(Drückebergergasse)[1]。 启用典礼由于希特勒发动长刀之夜的清算行动,因此在1934年的周年纪念日,并没有举行纪念行军。次年的11月8日,政变烈士的遗骨从坟墓里挖出来,安葬到统帅堂的16个塔下面,塔上刻有他们的名字。第二天,遗骨从纪念碑的台阶抬下来,放在车上,盖上国旗,通过两旁挤满了群众的街道,前往在国王广场由保罗·路德维希·托洛斯特新建的荣誉圣殿,有400根柱子,顶部是永恒的火焰。老兵们将沉重的石棺慢慢放置到位时,旗帜降下。荣誉圣殿的两栋建筑物,分别安葬了八名烈士的石棺,石棺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 这场运动的烈士们安葬在厚重的黑色石棺中,屋顶敞开,暴露在雨水和阳光之下。1944年,大区长官阿道夫瓦格纳中风去世,安葬在两座圣殿之间的草地,距北圣殿只有数米远。 在荣誉圣殿,参观者必须保持安静,不许戴帽,不许儿童跑到圣殿中心。荣誉圣殿用石灰石建造,只有屋顶使用了钢和混凝土,以及蚀刻玻璃马赛克。现在仅存的部分是圣殿的底座,尺寸为70英尺(21米),每根柱子间隔23英尺(7.0米)。石棺的总重超过2,900英磅(1,300公斤)。 战后1945年7月5日,美国占领军将遗骨从荣誉圣殿中取出,联系他们的家属。他们可以选择将亲人埋葬在慕尼黑的无名墓地、家族墓地,或将无人认领的尸体火化,这是在德国戰敗後對納粹成員常见的安葬做法。 建筑物的柱子,用于制造市政公交车的刹车蹄片,以及用于重建在战争中被毁坏的美术馆。石棺遭融化,送往慕尼黑电车公司,用作焊接材料,修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铁轨和电线。 1947年1月9日,建筑物的上部被炸毁,中心部分随后部分被埋,但经常充满雨水,形成了一座天然纪念物。当德国重新统一后,曾有计划在荣誉圣殿的旧址开设紀念性的啤酒花园,餐厅或咖啡馆,但由于遗址上生长的植被,计划受阻。因此,圣殿没有遭到彻底破坏,基座仍然保留,位于Briennerstrasse和Arcisstrasse的拐角处。在1947年到1990年之间,建筑物下面的地下室被发现。2007年挂了一块小牌子加以说明當年的事件。 参考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