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深河
蔡深河(约1917年—2001年4月18日),臺灣雲林縣北港鎮人,醫師,以針刺引流治療阿米巴肝膿瘍而知名,為第四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生平蔡深河在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第三內科服務時,師承澤田藤一郎及佐藤八郎[1]。1944年,他放棄繼續深造和在都市開業,回到家鄉北港鎮開設諸元醫院[2]。其同窗、中央研究院院士宋瑞樓,以及同在北港開業的洪毅一都表示,蔡深河以一名帝大醫科的高材生下鄉行醫,對當地真是一件大新聞,地方父老莫不奔相走告[3]。 蔡深河執業之初,雖以內科為主,但也充當婦產科或外科醫師救急。治病同時,他也常苦口婆心扭轉當時民間深信以紙符、香灰治病的觀念,也有不少病人先到北港媽祖廟求籤結果被指引而來看病,令他不禁莞爾。[3] 當時阿米巴肝膿瘍在中臺灣、南臺灣十分盛行,尤其在雲林縣、嘉義縣一帶以農、漁業為生的民眾,罹病率與死亡率偏高,病人求診時往往已病入膏育[4]。其原因是民眾多飲用地下水,阿米巴原蟲經由飲水進入體內,造成肝膽化膿,手術費昂貴,很多人乾脆等死[5]。當時藥物又不發達,較常用的吐根酊和氯奎寧副作用極大,病人合併有橫隔膜下積膿及膿胸現象、及膿瘍破裂造成腹膜炎,以男性死亡居多[4]。 1960年,蔡深河在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雜誌發表治療肝膽膿瘍研究博士論文,以抽肺出膿瘍的概念運用到肝臟上,借助X光用長針穿刺找到化膿疼痛點將膿液引流出來,再用抗阿米巴藥物治療,這研究論文被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的克勞斯博士讀到後,就和蔡深河合作[5]。病人何源福回憶當年他因酗酒造成肝病,引發肝膿瘍,經友人介紹到諸元醫院,蔡深河以觸診即可得知其體內膿腫的部位,便準備一支四吋長的針頭,在局部麻醉情況下,直刺入他的肝臟內部[3]。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當初辦公室設在台北市公園路上,由於交通不便,檢體送到台北要半天,蔡深河就發明了乾式檢驗法來保存檢體,先研究所專車到北港取回病人血清及檢體,然後送到美國[5]。 1961年,蔡深河擴建醫院,題了獨特的院訓:「這家醫院是以智慧和相互信任為基礎、以哲學為骨架、科學為肌膚、讓悲憫流貫其中,並且藝術美化她」[2]。 病患何源福曾目睹蔡深河因為病人無錢付醫療費,反而自己偷塞錢給對方。北港擔任里長的蔡琪和指出,他從未聽過蔡深河有任何醫療糾紛,反而時常看到病人把家裡養的雞、土雞蛋或者是農作物用來答謝醫師,每逢冬令救濟或是社會公益事業缺錢資助時,蔡深河總是二話不說就掏錢。[3] 蔡深河生性木訥,不善交際,他白天看病,晚上總是讀醫學書籍,並和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聯合進行研究達18年之久[3]。他累計治療阿米巴肝膿瘍病例超過3600人[5]。因工作導致飲食不正常而罹患十二指腸潰瘍,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卻曾吐露除非是不能走動,否則要強迫退休、不看病,簡直是折磨他[3]。1971年11月12日,他因行醫滿45年,獲醫師公會頒獎狀[6]。在國際上,他共發表了五篇肝膿瘍的醫學研究論文,各國索求研究資料,連遠在尼泊爾都知道台灣有一個「Dr. Tsai」是治療肝膿瘍的權威[3]。隨著醫療診斷技術突破,有各種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同位素攝影、超音波檢查及血液凝集測定法相繼問世,及生活水準提高和抗阿米巴藥物的改良,診斷肝膿瘍已不再困難且發生率降低[4]。 1994年4月22日,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第四屆醫療奉獻獎得獎人名單,包括蔡深河、白寶珠、陳炯熙、何錫章、施雅璞、魏海蓮、賴月琴、楊傳仁及李偉之等11位[7]。 2001年4月,蔡深河工作完畢,下午在家裡祭拜祖先牌位時,因心臟病發送至台大醫院,過十二天搶救仍回天乏術,同月18日病逝,享壽85歲[8]。 家庭妻子廖華英畢業自臺北第三高女,赴日繼續深造時,因戰爭爆發,不得成行,後來與蔡深河結婚,育五名子女[10]。長子蔡爾和是旅日醫學博士,在日本執業;二兒子蔡爾平為陶藝珠寶設計師;三兒子蔡爾信是教育傳播博士[2]。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