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藤陰雜記

藤陰雜記是一部由戴璐所著的清代筆記。書中輯錄當時北京五城沿革,考證精審,並錄存了許多當時名家的題詠。著書時間長達十餘年,於嘉慶丙辰年(1796年)刊行。

著述

《藤陰雜記》是戴璐於任職工部郎中時,就京師(北京)五城並及郊區,搜訪坊巷名跡,掇拾聞見,彙集而成。自序云:「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嘗閱王漁洋《偶談》、《筆記》等書,思欲續輯,於是目見耳聞,隨手漫筆。及巡視東城,六街踏遍,凡琳宮梵宇,賢蹤名跡,停車咨訪,筆之於書。」因此作者在於續寫王世禎《池北偶談》、《香祖筆記》,記載康熙中葉以後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見於成書如《日下舊聞考》、《宸垣識略》的,作者皆不錄。因為作者前後官署及賃居京師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種植了紫藤,故書以「藤陰」為名。

內容

本書共十二卷,卷一至四,記北京掌故軼事,五至十二卷,記載北京的城池(主要為外城的敘述)以及名人和名勝等。為了解清中期北京地理環境、文人生活等的有用資料。書中取材可分為四類:(一)、記述清初至作者同時代人的科名甲第。(二)、記述各部官署的典章制度、官吏銓科概況,並於此反映了作者對這些制度的態度。(三)、記述京城及京郊坊巷、官署、寺觀、祠墓的分佈情況。(四)、錄存同時代人游宴時題詠的詩詞,約占全書的五分之三。這些詩詞有的今天看來有些史料價值,例如錄存的杭州人韓春湖套曲,可以看到當時風塵下官員們的窮形極像。

版本

  • 《藤陰雜記》,初刻,清嘉慶元年(1796)。
  • 《藤陰雜記》,吳興會館本,清光緒三年(1877)。
  • 《藤陰雜記》,收錄於《說庫》,王文濡編,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民國四年(1915)。[1]
  • 《藤陰雜記》,收錄於《北京歷史風土叢書》,瞿宣穎輯,北平廣業書社出版,民國十四年(1925)。[2]
  • 《藤陰雜記》,臺北古亭書屋出版,民國五十八年(1969)。
  • 《藤陰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據光緒年間版本點校重印,1983年。[3]

註釋

  1. ^ 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2. ^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書。
  3. ^ 1983年由施紹文以嘉慶原刻本為底本,光緒重印本做校對本,參考《風土叢書》本、《說庫》本,重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書有原序,重刻藤陰雜記序,重刻藤陰雜記後序,十二卷題目是,卷一至四無題,卷五中城 南城,卷六東城,卷七西城上,卷八西城下,卷九北城上,卷十北城下,卷十一 郊坰上,卷十二郊坰下

參考文獻

  • 戴璐《藤陰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外部連結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