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赫迪夫 (阿拉伯语:خديوي )是1805年—1914年埃及 统治者的头衔,衍生自波斯語 “勳爵 ”一词[ 1] ,相当于於歐洲 的總督 [ 2] 。這一稱號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採用(非官方承認),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來自奥斯曼帝国 治下的卡瓦拉 ,位於當今的希臘 境內,有阿爾巴尼亞人 及土耳其人 的血統,擔任鄂圖曼帝國的埃及和蘇丹 瓦利 (統治長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稱為“赫迪夫”後,鄂圖曼帝國在1867年正式承認[ 3] ,後來被伊斯邁爾帕夏 及其王朝的繼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4] 。
語源
這名號由埃及和蘇丹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所採用,1867年英語首次出現赫迪夫一詞,由法語khédive而來,法語khédive則由土耳其語hıdiv而來[ 5] ,最後可追溯至波斯語khidiw[ 6] ,是khuda的衍生詞,意指「君主」,來自古波斯語khvadata,「主人」。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鄂圖曼帝國埃及
鄂圖曼帝國的省份
1798年埃及遠征 及拿玻崙 被馬木留克 族裔組成的鄂圖曼帝國埃及軍隊擊敗以後,鄂圖曼帝國由魯米利亞 (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省份)遣兵在穆罕默德·阿里的統領下收復埃及。在法軍失敗及撤退後,穆罕默德·阿里控制了埃及,並自稱為埃及的統治者,迅速鞏固了其獨立的地區勢力。鄂圖曼帝國曾經多次嘗試消滅他,但均告失敗。1805年,樸特 正式承認穆罕默德·阿里為帕夏 及埃及瓦利 [ 7] ,然而,穆罕默德·阿里野心勃勃地自稱為地位更高的赫迪夫,此名號被其後繼者伊斯邁爾帕夏 、阿拔斯一世 及塞伊德一世 沿用。
鄂圖曼帝國赫迪夫制
最後一任赫迪夫阿拔斯二世
直至1867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採用的赫迪夫才被鄂圖曼帝國接納,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 承認赫迪夫是伊斯邁爾·帕夏 的稱號。樸特 亦接納了伊斯邁爾君王繼承路線的轉變,由兄弟繼承轉而成為子裔繼承,兄弟繼承王位是鄂圖曼帝國及阿拉伯王朝的傳統。1879年5月,大英帝國 及法國 開始向鄂圖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施壓,以圖廢黜伊斯邁爾帕夏。6月26日,伊斯邁爾·帕夏被廢黜,由較為溫和、伊斯邁爾的兒子陶菲克帕夏 出任新一任赫迪夫[ 8] 。伊斯邁爾離開埃及,流亡到那不勒斯 [ 9] ,後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允許他在伊斯坦堡 博斯普魯斯海峽 邊上的埃米爾甘宮隱居[ 10] ,直至逝世,遺體葬在開羅 。
1882年民族主義者發動阿拉比起義 ,英軍入侵埃及以支持陶菲克帕夏,並支配埃及達數十年之久[ 11]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在陶菲克·帕夏及其子阿拔斯·海爾米帕夏 的統治下得以用赫迪夫的稱號繼續管治埃及和蘇丹,名義上鄂圖曼帝國仍享有這些地區的主權,直至1914年。
蘇丹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 爆發,阿拔斯·海爾米帕夏 支持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 ,後來被英軍廢黜,英國宣佈埃及成為保護國 [ 12] ,阿拔斯·海爾米帕夏正前往維也納 。英國扶持阿拔斯·海爾米帕夏的叔叔侯賽因·凱末爾 為埃及蘇丹[ 13] ,切斷了埃及、蘇丹與鄂圖曼帝國的從屬關係,廢棄使用赫迪夫這個稱號。侯賽因·凱末爾及後來的福阿德一世 對阿拔斯·海爾米帕夏發佈限制令,剝奪其在埃及和蘇丹的財產,禁止向他捐獻,並限制他進入埃及以及褫奪他在埃及法庭提出控告的權利。1931年5月12日,阿拔斯·海爾米帕夏接納了命令並遜位,避居瑞士 ,1944年12月19日於日內瓦 逝世[ 14] 。
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 》第17條聲明,土耳其 放棄其在埃及 和蘇丹 的所有權利[ 15] 。
参考文献
^ 大英百科全書: 赫迪夫 . [2009-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29).
^ 大英百科全書: 伊斯邁爾·帕夏 . [2009-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19).
^ J. D. Fage、John E. Flint、Roland Anthony Oliv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C.1790 to C.1870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年: 第39頁. ISBN 0521207010 (英语) .
^ Leonard F. Wise、Mark Hillary Hansen、E. W. Egan. Kings, Rulers, and Statesmen . 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6年: 第93頁. ISBN 1402725922 (英语) .
^ John Henry Merryman. Imperialism, art and restitu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176頁. ISBN 0521859298 (英语) .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02年: 第125頁 (英语) .
^ Afaf Lutfi Sayyid-Marsot. Egypt in the reign of Muhammad Al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年: 第61頁. ISBN 0521289688 (英语) .
^ Giuseppe Verdi、Hans Busch. Verdi's Aida: the history of an opera in letters and documents . U of Minnesota Press. 1987年: 第6頁 (英语) .
^ F. Robert Hunter. Egypt Under the Khedives, 1805-1879: From Household Government to Modern Bureaucracy .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1999年: 第226頁. ISBN 977424544X (英语) .
^ 伊斯邁爾帕夏的宮殿 . [2009-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2).
^ Mary LeCron Foster、Robert A. Rubinstein. Peace and war: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6年: 第136頁. ISBN 0887386199 (英语) .
^ Beverley Milton-Edwards. 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 . Polity. 2006年: 第66頁. ISBN 0745635946 (英语) .
^ M. W. Daly、Carl F. Petr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gyp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年: 第246頁. ISBN 0521472113 .
^ Andrew James McGregor.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from the Ottoman Conquest to the Ramadan War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年: 第203頁. ISBN 0275986012 (英语) .
^ 洛桑條約全文 . [2009-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1-1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