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立赵子立(1908年—1992年2月1日),字一峰,河南永城人[1],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作为国军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活跃,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投靠中国共产党军队。 生平18歳時,加入由冯玉祥统帅的西北军[2],先后在暂编第三师及第三十军服役[1]。 1929年2月军校毕业,同年5月,任54师郝梦龄部322团3营中尉营副。1930年3月,升任54师参谋处上尉参谋。1930年12月任322团少校团附。1932年6月,任54师军士训练班中校主任。[3]后又在47师上官云相部、57军关麟征部任职。 1934年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4期[2],翌年升任陸軍工兵少校[1][4]。 1937年5月,升任陆军工兵中校[3]。 抗日战争爆发後,担任第52軍的中校連絡参謀,不久升任上校参謀。陆军大学迁到湖南长沙后,赵子立返校继续学业。1938年7月,大学正則班第14期毕业。同年8月,任第1兵团总部少将高級参謀兼作战科長,参加武漢会战及贛北战役。[1] 1939年,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少将副处长兼作战科科长,后任参谋处处长、参谋长。1940年7月,晋任陆军工兵上校。1943年10月,获三等云麾勛章。[1] 1944年6月,侵华日军攻陷长沙。赵子立被移送至重庆追究战败责任,复经蒋介石批示“免予置议”,被释放后入陸軍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受训。[1] 1945年1月,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1945年2月,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处长,后升参谋长;10月,获忠勤勛章;12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中将参谋长。1946年3月,获四等宝鼎勛章;5月,获胜利勛章;9月,因郑州绥靖公署所属之整编第三师于定陶被解放军歼灭,赵子立被免职。[1] 1947年,任陆军大学兵学研究院中将兵学教官兼乙级将官班主任。1948年,任第5綏靖区副司令官兼河南省保安副司令。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員(省政府主席:張軫),12月兼任豫東行署主任。1949年4月,任第19兵團(司令:張軫)副司令兼第127軍軍長,迎击中国人民解放軍。5月張軫举行金口起义,投共,脱离中華民國政府,趙子立被任命为代理河南省政府主席,率部撤往重慶。[1] 1949年12月25日,在四川巴中率河南省政府及127军官兵2万人宣布起义[2]。后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一年后结业[1]。1950年11月,被聘调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担任军职以上将领、高级战术教学工作[2][3]。 1953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逮捕,收监于河南省第一监狱[2]。 1975年初,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代表叶剑英元帅接见,并被宣布平反决定,明确了其爱国起义人员身份,恢复名誉,落实政策[2]。 1978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后被增选为常务委员。1983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5],同年12月被选为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6]。1984年6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3] 1988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7],同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89年10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3]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