辵部
辵部,為漢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162個,七劃部首的第16個,其附形部首為「⻍」。Unicode中的附形部首有三個,包括:⻍、⻌、⻎。簡體中文以“⻌”为主部首,“辵”为附形部首,歸在三劃。辵部只以下方為部字,且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辵部。 部首單字解釋辶,辵的或體,用作偏旁。「辶」的印刷體,分「⻍」、「⻌」、「⻎」三種。 字形
書法寫法(?書):
通稱
部首字元及變形各地差異依據傳統,「辵」是主部首,「⻍」或「⻎」或「⻌」是附形部首。韓、日、港、台皆依從傳統。中国大陆《漢字部首表》則把「辶」定為主部首,將「辵」定為附形部首,以下是詳細說明: 中國大陸中国大陆隨简化字政策推行新字形,規範漢字用一点走之底(⻌),计3画。中易宋体为宋体(明体)旧字形减去一点,中易楷体为一点下加两折的楷书体字形「⻎」(与台湾的标楷体相同)。繁體字書籍則既有使用兩點傳承字形(舊字形)的(⻍),也有使用一點新字形的(⻌)。 台灣、香港台湾的國字標準字體及香港的常用字字形表中規定的明體(又稱宋體)採用一點下加兩折的楷書体字形(⻎),計4畫。Windows附帶的細明體及新細明體(MingLiU、PMingLiU)在5.03版以前使用兩点的「⻍」,Windows Vista及以後的系統附帶的字体才改用一點的「⻎」。由於並無強制規範,實際印刷時,台灣除少數出版商使用國字標準字體外,大多數仍然沿用兩點的傳承字形「⻍」,視覺上較為勻稱。 日本本章節包含JIS X 0213:2004編碼收錄的文字,相關文字需在支持JIS X 0213:2004的環境下才能正確顯示。(詳細) 日本於1946年公布《當用漢字表》,引入了「沢(澤)」「浜(濱)」等簡易字体,稱作新字体,此時仍用二点之繞(計4畫)。但1949年公布的《当用漢字字体表》改成了一点之繞(計3畫),而且其附属的簡易字体131字表中並未記載一點和兩點的差異。1981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公示了357字的旧字体,亦未記載之繞寫法差異。目前使用的《常用漢字表》只標出了部分漢字的之繞寫法差,相比之下,辭典收錄的舊字體比較全面。 1983年,JIS X 0208(当時是JIS C 6226)編碼出現,仿照当用漢字和常用漢字的作法,大量簡化表外漢字。例如「鷗」→「鴎」,原本未受影響的表外漢字亦由二点之繞變成了一点之繞(參見擴張新字體)。但是2000年,国語審議会公布了《表外漢字字体表》,並未對表外漢字進行簡化。為了配合《表外漢字字体表》,JIS X 0213於2004年又將之繞改回兩點。《表外漢字字体表》中的印刷標準字体基本上沿襲康熙字典体,不過實際上,原本一点的之繞也是許容字體,無須變更成兩點。JIS和Unicode中,表外漢字一点和二点之繞基本未分開編碼。 表外字「蓮」「迪」「遥」「遼」等在《表外漢字字体表》公布時屬於人名用漢字,故以原本的「一点之繞」為準。但是、「司馬遼太郎」的「遼」、「大杉漣」的「漣」、「蓮實重彥」的「蓮」因為是固有名詞,保留原本二点之繞的寫法。不過也有相反的情況,如「辻希美」的「辻」,印刷標準字体是二点之繞「辻」,不過其名字中使用一点之繞「辻」。 蓮田市出於電子化考慮,於2011年1月4日將「蓮」從二点之繞改為一般的一点之繞。 韓国韓國使用二点走之底「⻍」。 編碼
位於文字區
字例(依Unicode排序)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