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鄭步蟾

媽宮舉人、前清舉人
鄭步蟾
圓秋
桂樵、丹階
本名攀桂
性别
出生1831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東甲海尾
逝世1878年(46—47歲)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
墓地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鄭步蟾墓
国籍 大清
籍贯漳州龍溪衍派
语言臺語
教育程度舉人
职业清朝官員
组织文石書院山長
儿女六子六女
父母鄭懷德、郭氏懿貞
亲属祖父:鄭應章
妹妹:鄭欽
妹妹:鄭佩(適郭鶚翔
正室:李夫人
妾室:朱夫人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鄭步蟾
简化字 郑步蟾
汉语拼音 Zhèng Bùchán
閩南語白話字 Tīⁿ Pō͘-siâm
受影响于

鄭步蟾臺灣話Tīⁿ Pō͘-siâm[a],1831年—1878年),本名攀桂[b],字圓秋,號桂樵,又號丹階,台灣澎湖廳東西澳媽宮人(今澎湖縣馬公市),咸豐壬子科(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曾出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與郭鶚翔並稱為媽宮舉人[1]

生平

鄭步蟾祖上有鄭應章(又名鄭建成,行三)者,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城南古縣社竹腳村,嘉慶十七年(1812年)應時任澎湖副將(應為李文瀾)之聘,渡海來澎赴任。七年後,鄭應章之弟鄭應麟(又名鄭球,行五)護送嫂子來澎,偕鄭應章長子鄭懷德同來,一同落腳於媽宮東甲(今馬公市啟明里、重慶里),鄭應章為感謝五弟沿途護眷之辛勞,便替其在塩館謀一職位,鄭應麟亦隨之長居澎湖下來,鄭氏由是開枝散葉。[2]

鄭步蟾出世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鄭應章長孫,秉性聰慧、體格魁梧,自幼便有官蔭,乃受清廷誥贈「朝議大夫」,師事大龍峒仕紳陳維英[3][4]。道光廿三年正月(1843年),鄭步蟾通過童試中秀才,咸豐二年(1852年)參與鄉試,為中式陳翔墀榜第58名舉人,時年僅22歲[2][1]

鄭步蟾中舉人後曾報捐候補同知,加捐四品銜,分發廣東未果[5],便奉命返鄉,被任命為澎湖文石書院的第29任山長(咸豐二年至六年,1852年-1856年)[6]:70,負責掌理當地的文教工作[1],對於地方和交通的建設亦是不遺於力,其他尚有修建文石書院、登瀛樓等,也鳩資興建永安、繼安等橋樑,便利民間鄉里等事蹟[2]。光緒元年(1875年),鄭步蟾偕同武庠生高其華(後出任澎湖水師協左營千總)、地方鄉紳郭鶚翔齊力鳩資重建媽宮東甲北極殿,蔚為一時佳話,今存有碑誌錄之。[7]

同治12年(1873年),鄭步蟾報捐候補同知,加捐四品銜,赴廣東省上任。光緒三年(1877年),鄭步蟾請假省親返澎,於滯澎期間得病,不幸於光緒四年(1878年)七月十四逝世,享年48歲。[8]

鄭步蟾過身後於家中「打桶」(即停柩)兩年,直到光緒六年(1880年)才下葬於案山塋地(今馬公市案山里)。[6]:68

作品

鄭步蟾為清代澎湖地區少見的文人才俊,可惜傳世作品不多;現僅存一對聯安置於今台北市的陳維英宅邸(俗稱老師府)中,對聯曰[1]

鄭步蟾在東甲北極殿修建時,曾題楹聯敬獻給廟宇:

惜該對楹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機炸毀北極殿,隨戰火付之一炬,現已不存。[6]:75

學業

鄭步蟾學業恩師除陳維英曾任澎湖署縣學教諭之外,亦受業於其他文人,如廩膳生郭朝熙(號賽臣)、郡庠生郭朝勳(號猷廼,郭鶚翔之父)、邑庠生紀攀江(紀瀾)等門下。[8]

家族

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的東甲北極殿。(澎湖四大古廟之一)
澎湖文石書院。(原建築已拆毀,現僅存魁星樓)

鄭步蟾於咸豐三年(1853年)迎娶福建海壇鎮總兵吳玉山次女吳氏鳳為妻,朱氏日春被吳玉山收作養女而隨同陪嫁入門,吳氏越一年而卒,後以善化郡(今台南市善化區)庠生李延棋次女李氏安英(1831年-1878年,又名李二)為繼妻,並納朱日春為妾。鄭步蟾有六子六女,其中五男四女為李氏所出,另一男二女則由朱氏所出;順利成人有長男祖堯(字子述)、次男祖模(字子楷)、三男祖揚(字子清)、四男祖年(字子綿)與五名女兒。[8]

鄭步蟾一妹鄭佩嫁予「末代舉人」郭鶚翔;另有一弟鄭步雲(1854年-1916年)亦是地方名人[c],曾參與光緒11年(1885年)間的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日治時期曾被任命為馬公街長多年,頗受日本政府器重。[8][6]:73、76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政府頒布「住民去就決定日」期限之前,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返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為此,鄭祖堯改名鄭祖培、鄭祖年另起新名鄭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不過,鄭祖堯之妻鮑氏桑與孫輩鄭大洽因故於大正三年(1914年)返回澎湖居住。[6]:77、79

鄭步蟾後輩在二戰後(1945年)仍頗具地方影響力,其中鄭暻星鄭暻文跨足銀行界與政界[9][10]鄭大洽更於1950年出任澎湖縣議會的第一屆民選議長[11]

世系表

舉人墓

澎湖媽宮舉人墓

鄭步蟾之墓坐落於今馬公市案山里社區告示碑附近,俗稱「舉人墓」。墓身坐東向西,豎有三塊墓碑,墓碑皆採白色花崗岩為基底,中間是鄭步蟾的碑,北側則是正房李夫人(安英)、妾室朱夫人(日春)位居南側;墓前屈手處,各設一對圓珠和石獅,山靈碑(土地公)則安置於墓園最北邊;墓庭各有一對舉人的旗杆座,分頭刻寫「咸豐壬子科舉人」、「光緒六年仲春立」的文字。[12]

相關條目

注釋

  1. ^ 鄭姓台灣通行腔作「Tēⁿ」,但澎湖媽宮腔屬泉州同安腔系統,發音作「Tīⁿ」。
  2. ^ 鄭紹裘於1990年所編 《漳龍衍派鄭家世系族譜資料》一書中,標註鄭步蟾的名諱為「攀桂」、而楊麗祝所編《續修澎湖縣志.卷13.文化志》則作「舉桂」;本文採鄭步蟾後代子孫鄭紹裘之說法。
  3. ^ 高啓進《西瀛人物志》,將鄭步雲載為鄭步蟾之幼弟。然而,根據鄭紹裘《漳龍衍派鄭家世系族譜資料》一書中,明確記載鄭步雲父親為鄭志德而非鄭懷德(鄭步蟾父親),因鄭懷德與鄭志德為兄弟,故鄭步蟾和鄭步雲應為堂兄弟關係。不過,由於鄭步雲親生父母先後亡故,同胞兄弟姊妹多亦早夭,遂自幼旁承於伯父鄭懷德膝下,以為其次子,並奉鄭步蟾為長兄。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楊麗祝. 〈鄭步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蔡光庭. 〈媽宮東甲鄭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3. ^ 〈陳維英〉.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2003 [2019-12-30] (中文(臺灣)). 
  4. ^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8-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5. ^ 〈108年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暗澳到案山〉. OPEN BOOK 閱讀通. 2019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高啓進. 《西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7. ^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114–117. ISBN 9789860262797. 
  8. ^ 8.0 8.1 8.2 8.3 鄭紹裘. 《漳龍衍派鄭家世系族譜資料》. 澎湖: 鄭紹裘. 1990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9. ^ 許雪姬. 〈鄭暻星〉.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10. ^ 許雪姬. 〈鄭暻文〉.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11. ^ 顏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政事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73–75. ISBN 9860015112 (中文(臺灣)). 
  12. ^ 高啟進. 〈舉人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