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各地常用譯名 |
---|
中国大陸 | 金融衍生工具 |
---|
臺灣 | 衍生性金融商品 |
---|
港澳 | 金融衍生產品[來源請求] |
---|
日本 | 金融派生商品 |
---|
衍生性金融商品(英語:Derivative),為一種特殊類別買賣的金融商品統稱,主要有期货、選擇權、遠期契約、交換交易及差價合約、虛擬貨幣等。此種交易的投資報酬率是根據其他金融標的的表現所衍生出来。如资产(大宗物資、股票或债券)、利率、汇率、指数(股票指数、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及天气指数)、虛擬貨幣等,這些標的的表現将会决定一个衍生工具的報酬率及報酬時間。衍生性金融商品大多可在交易所或柜台买卖交易。
对此类金融工具进行买卖投资者需要十分谨慎,因为由其引起的损失有可能大于投资者最初投放于其中的资金。同时由于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资产,其买卖也不应该被视作投资。
用途
買賣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分別是避險、投機及套利。
避險
衍生金融工具其中一項用途,是用來轉移風險:採取跟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相反的立場。例如,小麥農夫和磨坊主人訂定期貨合約,在未來以現金買小麥。雙方因此都能減低風險:小麥農夫能確定價格,而磨坊主人則能確定小麥供應。
此外,股票指數期貨及期權被稱為衍生產品,因為他們的存在,是從市場的實際指標衍生出來,並沒有自己的內在特點。不僅如此,有些人認為他們會導致更大的市場波動,原因之一是,只要利用相對少量的保證金或認股證費用,就能控制一個龐大金額的證券。衍生工具的流行原因之一是,它們的交易在某些經濟體系之下,可以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出來。
投機
金融衍生工具讓投資者更容易投機個別資產的升跌。例如,直接買賣商品現貨(如石油)是非常不便的,但炒家可以透過期貨輕易地參與石油買賣。
炒家除了可以投機升跌,還會投機波幅。
套利
衍生工具交易也能提供套利機會──不同衍生工具有相同或極為相似的标的资产。當衍生工具價格大幅偏離理論值,達到特定上限或下限,套利交易者會立即買賣相關金融資產,賺取無風險的回報。套利交易主要利用電腦軟件自動操作,當價格出現變化,交易指示可以在毫秒,甚至微秒內發出。
種類
場外交易及交易所買賣
大致來說,場外交易及交易所買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的衍生工具合約,区別在於他們的交易場所:
交易所買賣之衍生工具
交易所買賣之衍生工具(ETD),顧名思義,是通過期貨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所買賣的衍生工具。衍生品交易所是一個中介機構,向交易雙方的金融機構收取孖展作為擔保,有效降低交易對手的違約風險。
1987年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超過22%,令部分期貨長倉投資者的損失超過了他們的總資產,金融机构被迫以自身資本支付客戶的保證金缺口。在這次股災,交易所的保證金機制成功抵禦市場波動,讓所有短倉投資者都能取得應有的利潤。
場外交易衍生工具
場外交易衍生工具,是買賣雙方之間(私下協商)直接交易的合約,無須通過交易場或其他中介機構。產品如掉期交易、遠期利率協議以及奇异期權(exotic options,相对于vanilla options普通期权)幾乎都是用場外交易這種交易方式。
OTC沒有結算所向買賣雙方收取保證金,因此面對較大的違約風險。
反向及槓桿ETF
反向ETF及槓桿ETF都是特殊類別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可供一般投資者在股票交易所買賣。
參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