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获放流也称“捉完就放”(英語:catch and release)、“钓后放流”或“捉放鱼”,是西方国家的休闲捕鱼(通常是垂钓)爱好者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在成功捕捉到鱼后,捕鱼者通常在迅速测量猎物的尺寸和重量并拍照留念后将活鱼释放回水中。如果使用无倒刺鱼钩,甚至不需要将鱼拉出水面,可以将捕鱼对鱼造成的伤害最小化。
在美国,钓获放流最早是1952年在密歇根州引进,作为减少孵化设施长期需要补充鳟鱼数量的成本的管理工具,娱乐垂钓者也随后接受了在所谓“不杀区”放生的操守。保护主义者鼓励用钓获放流来保障可持续性并避免过度捕鱼造成鱼类资源匮乏。纽约的作家、电影制片人兼飞蝇钓爱好者李·沃尔夫(Henry Leon "Lee" Wulff,1905~1991)早在1936就倡导钓获放流,称“游钓鱼太珍贵了,不能只捉一次(就杀死)”[1]。西黄石著名的飞蝇钓拟饵制造商唐·马丁尼兹(Donald S. Martinez,1903~1955)也在他1930和1940年代的时事通讯中提倡钓获放流[2]。但是2011年,黄石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撤销实施了数十年的鼓励钓获放流的规定,反而鼓励对任何非原生物种的入侵鱼类进行强制的必杀令且不受捕捉量限制,包括拉马尔河流域的虹鳟和溪红点鲑以及其它水域的褐鳟[3][4]。
在过去几十年,休闲捕鱼界一直不断的有着重用科学为基础的发展并改良的工作,去增加鱼被释放后的存活机遇。这些工作最终导致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负责任渔业技术准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中有关休闲捕鱼的条文的发布[9]。有效的钓获放流技巧主要通过使用强韧耐用的渔具和无倒刺鱼钩来防止过长过猛的挣扎和把弄时间(会撕伤鱼嘴的韧带、肌肉甚至骨骼、划伤鱼鳃和鱼喉并造成脊椎拉伤劳损),同时避免损伤鱼皮、鱼鳞和表层黏液(否则会增加鱼遭受卵菌感染的风险)。如果必须使用抄网,将网预先浸湿十分重要(最好是外带橡胶涂层或者缝隙紧密的细线网),因为干燥的网缺少润滑会在鱼入网挣扎时因为摩擦力太大而造成刮伤。
反对钓获放流的人认为鱼类是高度进化的脊椎动物,其神经系统与人类一样具有疼痛感知,血液中应激的激素和代谢产物和羊膜动物一样会在挣扎时发生显著提升。爱丁堡大学和罗斯林研究所曾为了研究是否“鱼嘴感觉不到疼痛”而在虹鳟的嘴唇内注射蜂毒和乙酸,发现鳟鱼的反应是不断的将嘴唇在鱼缸底部和侧壁上摩擦试图缓解不适感[12]。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利物浦大学生物兽医科学系主任林恩·斯奈登(Lynne Sneddon)写道:“我们的研究展示了虹鲑的痛觉并显示伤害刺激有不良的行为和生理效果。这符合动物有疼痛的指标。”一篇2014年发表的文章则批评支持“鱼有痛觉”的现有研究[13] 。怀俄明大学的动物学荣誉退休教授詹姆斯·罗斯(James D. Rose)争辩认为现有的研究证据只能说明鱼对体内化学变化敏感而不能证明痛觉存在[14][15]。
^ 10.010.1Dubois, R. B.; Kuklinski, K. E. Effect of Hook Type on Mortality, Trauma, and Capture Efficiency of Wild, Stream-Resident Trout Caught by Active Baitfishing.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2004, 24 (2): 617. doi:10.1577/M02-172.1.
^Rose, J. D.; Arlinghaus, R.; Cooke, S. J.; Diggles, B. K.; Sawynok, W.; Stevens, E. D.; Wynne, C D L. Can fish really feel pain?. Fish and Fisheries. 2014, 15: 97–133. doi:10.1111/faf.12010.
^Bartholomew, Aaron; Bohnsack, James A. A Review of Catch-and-Release Angling Mortal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No-take Reserves.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2005-02-01, 15 (1): 129–154. ISSN 1573-5184. doi:10.1007/s11160-005-2175-1(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