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士(台語發音:piān-sū),在香港稱作解畫人或解畫員(俗稱解畫佬),是近代的一種職業,為電影即時口述旁白說明者,即專門替默片或外語片為現場觀眾即場口頭講解劇情,香港稱為解畫或解話。[1]
辯士一詞源於日本「活動辯士」(日语:活動弁士〔活動辯士〕/かつどうべんし katsudō benshi;簡稱「活辯」),「活動辯士」為電影的舊稱「活動寫真」與「辯士」結合而來。韓國、台灣曾被日本統治,所以出現大量辯士,但在有聲電影出現後,默片逐漸消失,電影辯士也漸漸式微。
現代電影因為皆配有字幕或配音,辯士之職幾乎消失,香港與韓國都已沒有辯士存在,但日本尚有十幾位辯士仍在定期進行表演,台灣也有一兩位辯士仍在為默片進行解說。
日本現存電影辯士
澤登翠
片岡一郎
縁寿
山内菜々子
麻生八咫
麻生子八咫
山田広野
坂本頼光
佐々木亜希子
山崎banira
井上陽一(於2021年過世)
大森久美子
臺灣
臺灣有辯士這一行業出現是在日治時期,該詞彙也是從日本傳入[1]。另有「活辯」一詞,指「活動寫真的辯士」[1]。在無聲電影(默片)盛行的時期,戲院會設有樂隊,並配有辯士說明劇情[1]。除了戲院之外,巡迴映演時也會有辯士隨行[1]。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後,該行業逐漸沒落,但因為語言問題所以1930年代臺灣仍有辯士一職[1]。
臺灣早期的辯士不是由戲院員工充任,便是從日本本土招募[1]。在1930年左右,臺灣有41位日籍辯士、19位臺籍辯士[註 1][1]。此外當時要成為辯士必須通過各州警察課的考試,並確認沒有「思想問題」,之後才能獲得證書執業[1]。
臺灣自60年代後,辯士幾乎消失殆盡,只有台語辯士陳錘鍾尚在從事辯士活動。2014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曾邀請亮軒擔任電影《戀愛與義務》辯士。2021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辦「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邀請吳奕倫、鄭佳如擔任日本默片辯士。
臺灣現存電影辯士
- 台語辯士:陳錘鍾(於2019過世)、陳勇陞、康正宗、張宗榮
日治時期台灣辯士
參考資料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