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1940年八路军编制序列

1940年八路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40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国抗一的战斗序列,又称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但对内仍称八路军。

八路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0年,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120师兼西北军区、129师冀鲁豫军区兼第2纵队、晋察冀军区兼第3纵队、第4纵队、第5纵队、陕甘宁留守兵团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为400,000人[1]

背景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百团大战关家垴前线的炮团哨所观察敌情,指挥战斗

自1938年秋,侵华日军开始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触求和;而国共军队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迫于压力下,1939年,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重组山东纵队并在山东建立牢固的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卓有成效的扩军以及扩编。120师与129师则继续在山西、河北一带进行扩编;其中,晋系军阀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围攻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事后五万余山西新军编入八路军120师、129师编制。1940年3月,日军扶植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抗日局势日趋恶化下,1940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发动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与日军展开大规模正面作战。

该战役虽然获得大量武器装备、以及提升全国民众抗日气氛。但亦造成八路军大量伤亡,以及日军、国军对八路军实力的正视。此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向八路军进行物质补充,以及侵华日军长达数年的扫荡与“三光政策”。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的第4纵队、第5纵队亦补充事变中被国军围剿的新四军兵力。八路军自1941、42年开始遭受物质困乏以及兵源减少的威胁。

总部

第115师

1940年9-10月,罗荣桓陈光在鲁南天宝山区的挑峪村主持召开115师高级干部会议

1938年12月,第115师师部率领第343旅离开开赴山东。1940年10月,部队整编为六个教导旅。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肖华

教导第一旅

教导第二旅

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

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

教导第五旅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

鲁南军区

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

1939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治委员朱瑞,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等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1940年6月以后,山东纵队番号恢复使用。1940年9月至11月,山东纵队部队进行整编,先后成立四个旅以及三个支队。总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副指挥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华、参谋处长罗舜初

  •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政治委员李培南。该分校1938年底由延安组建,之后开赴晋东南。1939年11月迁往山东沂蒙山区,归山东纵队领导。

第一旅

1940年,山东八路军以及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举行反对妥协投降大会

第二旅

第三旅

第五旅

第一支队

第四支队

第五支队

第三军区

120师兼西北军区

1940年3月10日,贺龙在山西临县窑头120师和山西新军参谋长会议上讲话

120师兼西北军区,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938年12月底,第358旅主力进入河北中部。随后留晋西北的第714团、警备第6团等部队为基础,成立新358旅,即彭358旅。1939年3月,原第358旅715团、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5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旅(5月改为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同年9月,独立第2旅改为第358旅(亦张358旅)。1940年4月,彭358旅改称独立第2旅。1939年底,山西新军阎锡山部国军发生冲突,并遭围攻,此后薄一波率领山西新军加入八路军编制,其中晋西北部队归120师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

第120师骑兵支队

  • 第120师骑兵支队(原大青山支队),支队长姚喆[2]
    • 第1团
    • 第2团
    • 第3团
    • 第4支队

第129师

1940年3月,晋东南桐峪129师师部合影。左起:聂荣臻罗瑞卿刘伯承朱德蔡树藩邓小平

第129师于1940年6月进行整编,编成3个二级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9个旅,不包含山西新军。山西新军因为1940年初于阎锡山部国军进行交战,随后编入八路军,其中晋西南部队编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主任黄镇

1940年11月,建立抗日军政大学第6分校,校长刘忠、政治委员黄欧东

太行军区(由129师直接兼)

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光復娘子關,高舉中國國旗

第386旅兼太岳军区

太岳军区由1940年6月建立。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

冀南军区

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第385旅

1940年5月,时任129师385旅旅长的陈锡联百团大战前作战斗动员

新编第一旅

新编第四旅

新编第十旅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将士在训练刺杀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

山西新军政卫队第212旅

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

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进行刺杀训练

出于加强对冀南、豫北和鲁西南等地区的发展,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0年3月建立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次月,命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第344旅、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到达冀鲁豫地区;与杨得志率领的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组成新的第二纵队,并同时成立、兼管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黄克诚不久则率第5纵队再次南下。

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左权(兼)、杨得志代理。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

新编第2旅

新编第3旅

第344旅

  • 第344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唐亮,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该部由1940年6月南下华中,编入四纵队。
    • 第687团
    • 第688团
    • 第689团

南进支队

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聂鹤亭,副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

1939年晋察冀军区河北唐县何家庄召开会议。前排左起王震舒同罗元发萧克朱良才刘道生,后排左起陈漫远赵尔陆马辉之程子华王平彭真聂荣臻关向应邓华孙毅
晋察冀军区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涞灵战役,此为八路军将士攻克东团堡后的庆祝画面

第一军分区

第二军分区

第三军分区

第四军分区

第五军分区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六军分区

百团之战后,聂荣臻与日军遗孤栫美穂子合影,随后聂帅归还栫美穂子于日军。

第七军分区

第八军分区

第九军分区

第十军分区

冀热察挺进军

1939年,冀热察挺进军到达平西,占领西斋堂里,八路军势力逼近日军占领的北平城

冀热察挺进军,1939年2月7日,其以第4纵队为基础在平西成立(4纵队番号同时撤销),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40年7月成立冀东军分区,秋,成立平北军分区。司令员肖克、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副主任潘峰[3]

第四纵队

1940年,彭雪枫张震在板桥集战斗中被击落的日军飞机残骸前留影

1939年,由第二纵队南下部队344旅、新编第2旅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后重组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19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下属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校长兼政委彭雪枫

  • 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4]
    • 肖县独立团
    • 永城独立团
    • 睢杞独立团

第五纵队

1940年,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前排右三)同其他干部合影

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1940年6月,该部队由344旅687团、第四纵队第二旅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1941年初,改为新四军第三师。

第一支队

第二支队

1940年7月,八路军第五纵队部分将领于皖东北合影。图从左依次为韩振纪刘瑞龙田守尧张爱萍韦国清[5]

第三支队

  •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张爱萍(兼)
    • 宿县独立团

后方留守兵团

后方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政治部主任吕振球、副主任黄永辉,下辖关中军分区、庆怀军分区、三边军分区、神府军分区。

  • 保安第2团
  • 保安第4团
  • 保安骑兵团

第385旅兼陇东军分区

第385旅兼陇东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王维舟、政治委员甘渭汉、副旅长兼参谋长耿飚

第359旅兼绥德警备司令部

第359旅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旅长兼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副旅长郭鹏、参谋长唐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副主任王恩茂。1939年10月,第359旅从晋察冀边区移防至陕甘宁边区,简体绥德警备司令部防务,归留守兵团指挥,建制仍属第120师[6]

警备第1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

警备第1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旅长兼司令员文年生、政治委员阎红彦。1939年12月,以原岁的警备司令部所辖部队为基础成立警备第1旅,调防关中地区,并兼关中警备司令部[6]

参考文献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表册.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2. ^ 驰骋疆场38个春秋 英雄的解放军骑兵第一师. 人民网. [201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表册.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2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4. ^ 4.0 4.1 4.2 1940年12月,投奔国军。
  5. ^ 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幅照片求证. [2014-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6. ^ 6.0 6.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表册.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4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八路军编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