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世界大賽
|
|
|
日期 |
1964年10月7日–10月15日
|
MVP
|
Bob Gibson (紅雀)
|
電視
|
NBC體育
|
裁判 |
Frank Secory (國聯), Bill McKinley (美聯), Ken Burkhart (國聯), Hank Soar (美聯), Vinnie Smith (國聯外野審), Al Smith (美聯外野審)
|
|
1964年世界大賽是由代表美聯的紐約洋基與代表國聯的聖路易紅雀在世界大賽中對決。最後紅雀以4勝3敗打敗洋基,拿下世界大賽冠軍。這屆的世界大賽也象徵洋基第三王朝的終結,他們一直到1976年才又重返世界大賽的賽場。
洋基隊在輸掉世界大賽後,馬上炒掉總教練尤吉·貝拉並隨即簽下紅雀隊總教練Johnny Keane。不過洋基隊在隔年球季僅拿下77勝85敗,寫下隊史40年來首度勝率低於5成的紀錄。
總教練:Johnny Keane(紅雀)、尤吉·貝拉(洋基)。
裁判:Frank Secory(國聯)、Bill McKinley(美聯)、Ken Burkhart(國聯)、Hank Soar(美聯)、Vinnie Smith(國聯)、Al Smith(美聯)。
總結
國聯 聖路易紅雀(4)- 美聯 紐約洋基(3)
場次 |
比數 |
日期 |
地點 |
觀眾
|
1 |
洋基 5,紅雀 9 |
10月7日 |
運動員公園 |
30805[1]
|
2 |
洋基 8,紅雀 3 |
10月8日 |
運動員公園 |
30805[2]
|
3 |
紅雀 1,洋基 2 |
10月10日 |
洋基體育場 |
67101[3]
|
4 |
紅雀 4,洋基 3 |
10月11日 |
洋基體育場 |
66312[4]
|
5 |
紅雀 5,洋基 2 (延長10局) |
10月12日 |
洋基體育場 |
65633[5]
|
6 |
洋基 8,紅雀 3 |
10月14日 |
運動員公園 |
30805[6]
|
7 |
洋基 5,紅雀 7 |
10月15日 |
運動員公園 |
30346[7]
|
逐場結果
第一戰:10月7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紐約洋基 |
0 |
3 |
0 |
0 |
1 |
0 |
0 |
1 |
0 |
5 |
12 |
2
|
聖路易紅雀 |
1 |
1 |
0 |
0 |
0 |
4 |
0 |
3 |
X |
9 |
12 |
0
|
勝投: Ray Sadecki (1–0) 敗投: 懷堤·福特 (0–1) 全壘打: 洋基:湯姆·崔許 (2上,2分) 紅雀:Mike Shannon (6下,2分)
|
紅雀隊在首局便拿下1分,不過洋基在2局上靠著湯姆·崔許的2分砲在內拿下3分。前5局打完,洋基4比2領先。
6局下,Mike Shannon敲出2分砲追平比數。該局後段又靠著3支安打拿下2分。8局上,鮑比·理查森敲出安打幫助洋基追回一分。不過紅雀又在8局下拿下3分。終場便以9比5擊敗洋基拿下系列賽首勝。
第二戰:10月8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紐約洋基 |
0 |
0 |
0 |
1 |
0 |
1 |
2 |
0 |
4 |
8 |
12 |
0
|
聖路易紅雀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3 |
7 |
0
|
勝投: 梅爾·史陶德邁爾 (1–0) 敗投: Bob Gibson (0–1) 全壘打: 洋基:Phil Linz (9上,1分) 紅雀:無
|
這場比賽,洋基派出8月才登上大聯盟的菜鳥梅爾·史陶德邁爾先發,結果他完投9局僅失3分。
洋基隊從落後一分開始追,9局上又攻下4分大局。終場以8比3贏球,扳平系列賽。
第三戰:10月10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聖路易紅雀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6 |
0
|
紐約洋基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2 |
5 |
2
|
勝投: Jim Bouton (1–0) 敗投: Barney Schultz (0–1) 全壘打: 紅雀:無 洋基:米奇·曼托 (9下,1分)
|
這場比賽可說是一場投手戰,Jim Bouton完投9局僅失1分;Curt Simmons主投8局也只失1分。
9局下,紅雀派出Barney Schultz救援,結果他第一球就被米奇·曼托扛出右外野全壘打牆,讓洋基拿下再見勝利。
第四戰:10月11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聖路易紅雀 |
0 |
0 |
0 |
0 |
0 |
4 |
0 |
0 |
0 |
4 |
6 |
1
|
紐約洋基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3 |
6 |
1
|
勝投: Roger Craig (1–0) 敗投: Al Downing (0–1) 救援成功: Ron Taylor (1) 全壘打: 紅雀:肯·波耶 (6上,4分) 洋基:無
|
第一局,洋基單局便擊出3支一壘安打和2支二壘安打拿下3分。讓Ray Sadecki只抓到一個出局數便黯然退場。
雖然第一局就陷入落後,不過紅雀的第二任投手Roger Craig投了4.2局送出8次三振無失分,幫助紅雀不讓失分擴大。
6局上,紅雀終於等到機會。肯·波耶在一出局滿壘時敲出全壘打,這支滿貫砲直接讓紅雀取得超前。加上Ron Taylor後援4局完全沒被敲出安打,紅雀4比3拿下勝利。
第五戰:10月12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R |
H |
E
|
聖路易紅雀 |
0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3 |
5 |
10 |
1
|
紐約洋基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0 |
2 |
6 |
2
|
勝投: Bob Gibson (1–1) 敗投: Pete Mikkelsen (0–2) 全壘打: 紅雀:Tim McCarver (10上,3分) 洋基:湯姆·崔許 (9下,2分)
|
梅爾·史陶德邁爾依舊表現出色,先發7局送出6次三振僅失2分。不過Bob Gibson表現更出色,他讓洋基在前8局完全沒有得分機會。
9局下半2出局一壘有人,Gibson準備挑戰完封勝。不過卻被湯姆·崔許敲出全壘打,直接讓洋基追平比數。
10局上,Tim McCarver跳出來當英雄。他敲出了3分砲幫助紅雀不僅領先,還將分差擴大。最終Gibson還是順利收下完投勝。
第六戰:10月14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紐約洋基 |
0 |
0 |
0 |
0 |
1 |
2 |
0 |
5 |
0 |
8 |
10 |
0
|
聖路易紅雀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3 |
10 |
1
|
勝投: Jim Bouton (2–0) 敗投: Curt Simmons (0–1) 救援成功: Steve Hamilton (1) 全壘打: 洋基:羅傑·馬里斯 (6上,1分)、米奇·曼托 (6上,1分)、Joe Pepitone (8上,4分) 紅雀:無
|
Bill White在首局敲出雙殺打讓紅雀得到1分,而洋基在5局上靠著Jim Bouton的安打追平比分。
6局上,洋基乘勝追擊。羅傑·馬里斯和米奇·曼托演出背靠背全壘打演出,幫助洋基3比1領先。
8局上,洋基單局灌進5分,其中包含Joe Pepitone在季後賽的首發滿貫砲。最後洋基以8比3拿下勝利,將戰況逼至第七戰。
第七戰:10月15日
球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 |
H |
E
|
紐約洋基 |
0 |
0 |
0 |
0 |
0 |
3 |
0 |
0 |
2 |
5 |
9 |
2
|
聖路易紅雀 |
0 |
0 |
0 |
3 |
3 |
0 |
1 |
0 |
X |
7 |
10 |
1
|
勝投: Bob Gibson (2–1) 敗投: 梅爾·史陶德邁爾 (1–1) 全壘打: 洋基:米奇·曼托 (6上,3分)、Clete Boyer (9上,1分)、Phil Linz (9上,1分) 紅雀:盧·布羅克 (5下,1分)、肯·波耶 (7下,1分)
|
Bob Gibson和梅爾·史陶德邁爾都只在休息兩天的情況下登板。4局下,紅雀擊出3支安打攻下3分,其中Tim McCarver更上演盜本壘的精彩畫面。
5局下,盧·布羅克敲出陽春砲,而紅雀單局再進帳2分,以6比0領先。不過米奇·曼托隨後在下半局敲出3分砲,將分差砍半。
9局上,紅雀以7比3領先。不過洋基隊仍未放棄,Clete Boyer和Phil Linz都敲出全壘打。可惜攻勢並未延續,終場紅雀7比5拿下勝利,成為世界大賽冠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
1900s | | |
---|
1910s | |
---|
1920s | |
---|
1930s | |
---|
1940s | |
---|
1950s | |
---|
1960s | |
---|
1970s | |
---|
1980s | |
---|
1990s | |
---|
2000s | |
---|
2010s | |
---|
2020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