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
T-37A是蘇聯的一款水陸兩棲輕型坦克,該坦克亦常被稱為T-37。T-37A系列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入量產和使用的水陸兩棲坦克[2]。 該坦克以英國維克斯小戰車和其他兩棲戰車為基礎研发,在1932年第一次被製造出來。該坦克於1933年開始大量生產,直到1936年被以其為基礎、且更為現代的T-38坦克所取代。在這四年的生產時間中,總共有2552台T-37A被製造出來,其中包含一輛原型車。[3] 紅軍將T-37A使用在通訊、偵察、步兵支援,及行軍時負責防禦工作等多種任務。蘇聯在入侵波蘭和冬季戰爭期間大量使用T-37A。T-37A也曾使用於德蘇戰爭初期,並遭受巨大的戰損。倖存的T-37A一直在前線作戰,直到1944年才轉為訓練車輛或輔助防禦單位,並持續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 早期的歷史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買下卡登-洛伊德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Carden-Loyd Tractors, Ltd.)後,由後者所研發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他們根據英國參謀部的要求(A4E11等),研發出多款輕型且具有漂浮能力的戰車。1931年4月,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對媒體的展示中,這些車輛成功完成多個測試。[5] 媒體對設計和測試的出版物引起了農工紅軍機動與機械化部門(UMMRKKA)的關注,這種小型戰車十分符合紅軍的新軍備政策,且可能可以取代從未參與任何戰鬥的T-27小戰車。在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機械化設計與試驗部門(OKMO)工廠,取得由全俄羅斯合作社(ARCOS)上交的報紙,紀載了英國小戰車的相關資訊和技術規格。[來源請求]利用這些資訊,蘇聯的工程師發現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的動力設備,源自卡登-洛伊德公司生產的輕型拖拉機,推斷兩者的設計相似。據此,目的為建造一個以英國原型為基礎的水陸兩棲戰車的公鴨(俄语:Селезень)計畫出台。1932年3月,首個鴨計畫原型車完成,並被命名為T-33。T-33在測試期間表現出良好的漂浮能力,但是在其他測試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且對於蘇聯要讓當時現有的軍事工業來生產的話又太過複雜。因此,它並沒有被大量生產或裝備。[6] T-41和T-37在製造T-33之前,蘇聯決定擴大兩棲坦克的設計工作。結果除了位於列寧格勒的OKMO,負責為紅軍生產裝甲載具的全蘇聯汽車聯盟(VATO)第2廠,亦被轉去發展和生產兩棲裝甲載具。结果,由N·N·科濟列夫(N.N. Kozyrev)監督的VATO第2廠,製造出了T-41兩棲坦克,該坦克重量為3.5公噸,引擎與T-27坦克一樣,採用GAZ-AA引擎。T-41的傳動系統與T-27幾乎完全相同,不過T-41的動力輸出裝置具有採用剛性齒輪的離合器,以用來停下傳動機制、停下戰車和關閉引擎。T-41的底盤部分借鑑了T-33,而履带則完全自T-27移植而來。此時,位於列寧格勒的OKMO的工人們,開發出一個比T-41更符合蘇聯軍方要求的兩棲坦克,並命名為-37。T-37使用與T-41同樣的GAZ AA引擎和傳動系統,和克魯伯製的底盤(其為蘇聯首次與威瑪德國科技合作的其中一個結果),並在T-37上廣泛使用汽車的零部件。T-41的生產數量寥寥無幾,T-37則在經過试验和作戰測試後,出現各种细微的错误,加上其不完全的設計过程而被停产。 與維克斯的交易此時,能夠充分分析的英国原型的機會出现了。由於英国军队拒绝將維克斯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投入服役(尽管他们被用作试验用车辆),因此该公司决定寻找国外买家。而蘇聯自從1931年4月的展示後,就對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十分的有興趣,因此在1932年2月5日時,蘇聯透過全俄羅斯合作協會的Y·斯維爾斯基(Y.Skvirskiy),向維克斯訂購八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交貨事宜的討論十分順利,因此维克斯在1932年6月將首批完成生產的兩輛戰車,以船運的方式送抵蘇聯。[7] 蘇聯在仔細審視英國戰車後认为,T-37就是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的复制品[8]。然而,如果更仔细地去比較兩者,其實會發現T-37A原型車與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差異,而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設計的確影響了苏联T-37原型。 批量生产1932年結束前,紅軍最高指揮部計畫下訂30輛T-37A。为了加速T-37A的生产,第37號工廠(重新命名後的VATO二號工廠)接收了OKMO有關生產T-37的資訊,以及一輛英国維克斯坦克。1933年,第37号工厂接收到1200輛T-37A的訂單。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件,顯現工廠信託機構的領導階層過於樂觀。根據M·N·斯維林(M.N.Svirin)的評論,該信託機構的成立目的是協調蘇聯國內大量工廠,以大規模研發新型的裝甲載具,該機構後來也成功達成這一目的並在這之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從1933年開始,該機構無法克服第37号工厂「老古董」設備的問題,變成空有架構卻毫無能力的組織。 生产与生产问题因為T-37的设计T-27小戰車复杂得多,引發了許多生產上的問題,且不僅僅發生在第37号工厂,其分包商-波多斯克电动机车工厂,這個生產T-37A車體的工廠也同樣出現這些問題。此外,在西元1933年,T-27小戰車仍然在生产,然而蘇聯缺乏足够的資源來同时进行T-27和T-37A两辆车型的生產,这恶化和減緩T-37A的生產。波多斯克工厂用于生產沖壓膠結裝甲的技術完全不成熟;结果波多斯克工廠僅能通过相當临时或原始的方法來生產車體。結果,在西元1933年前半年,第37號工廠僅生產出30輛水陸兩棲戰車(其中12輛是T-41),而不是如同計畫的255輛。[來源請求]其後,被替换的人民国防专员 米卡爾·圖科契夫斯基在他的报告寫出"在西元1933年前半年該計畫的進程":
情况在西元1933年後半年並没有任何改变;军队的领导、Spetzmashtrest和信託執行單位,要求第37號工廠大量生產T-37A戰車,並期望能收到800多辆坦克。然而實際上,只有126輛T-37A在西元1934年1月被生产出來,其中兩輛被安裝了無線電。 一些坦克参加了西元1933年十一月在莫斯科红场的閱兵典禮。早期的T-37A的與後期没有多大差别,早期生產出來的T-37A有一部分缺乏消波板和漂浮能力。 在西元1934年,Spetzmashtrest的领导注意到必須增進這些工廠生產的狀況。他们為第37号工厂新建的兩個機房购买外来的设备,並增加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數量。然而這些措施并没有改進生產力低落的情況;組裝戰車的行程大大低於計畫。紅軍機動與機械化部門注意到第37號工廠技術和在管理上的不足,且對於生產計劃和"風暴"行動上缺乏規劃。 因此,西元1934年中旬,工廠的領導階層被替換,只期望能在該年年底能增進生產效率。 此外,在西元1934年,T-37A的设计进行了略微更改:側裝甲被增加到10毫米、後方裝甲從多片裝甲板彎曲、焊接改成整片沖壓以減少技術要求和工時,并将其塞進軟木,使他们裡面具空洞能夠漂浮。[10] 車體的生產問題持續限制了工廠的生產速度,並一直持續到西元1935年。波多斯克电动机车的工厂一直未能取得满足生產計劃的零件。 為了解決问题,一年之前,決定將在列寧格勒的Izhorsky工廠加入T-37A車體生產的行列。 但是这个企业,虽然有相当大的生產能力,但已有其他订单,如:蘇聯海軍的裝甲車輛、T-26和T-28坦克,及上述提到T-37A的車體生產,所以從該廠下線的超體並不多。 因此,大多数的T-37A車體是从波多斯克被送到第37號工厂。 車身不同的制造商具有不同的製造方式:Izhorsk工廠使用焊接,而波多斯克的車體使用鉚釘。 為產生一个永久的解决方案,工程师們重組、改變了T-37A的動力設備。 2011年的閱兵一輛由三輛T-37A零件重組的T-37A在西元2011年的勝利日閱兵中亮相,用以紀念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11][12] 使用方註記
參考
額外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