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基於公共區塊鏈(公有鏈)的全球資訊網概念。关于基於可機讀性,也被稱為Web 3.0的概念,请见「
语义网 」。
Web 1.0和Web 2.0是指万维网在不同时期经历的技术和形式的演变阶段。Web 1.0通常指1989年至2004年之间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多数网站为静态页面,用户主要以内容消费者的身份访问网站,而不是内容生产者。Web 2.0则代表了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其核心理念是“网络即平台”,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这些内容通常通过论坛、社交媒体、网络服务、博客和维基等平台进行分享和传播。一般认为,Web 2.0始于2004年,并延续至今。[ 1]
Web3(也称为Web 3.0)是一个与前述发展阶段不同的概念。与Tim Berners-Lee于1999年提出的语义网(Semantic Web)概念不同,Web3是由Polkadot创始人兼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于2014年创造的术语,指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虽然Berners-Lee在2006年将语义网描述为Web 3.0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与区块链环境中的Web3的含义不同。[ 2]
Web3的概念在2021年逐渐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年底,由于加密货币爱好者的兴趣以及知名技术专家和公司的投资,Web3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10月,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高管前往华盛顿特区游说,希望将Web3作为解决网络监管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而政策制定者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3]
Web3 的批评者认为,尽管它宣称要打造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富仍然集中于少数投资者和个人手中。此外,由于 Web3 依赖于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应用,这些技术往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这可能会导致隐私问题的增加。
一些知名的科技人士如埃隆·马斯克和杰克·多尔西对 Web3 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 Web3 更多的是一个流行语或营销术语,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去中心化变革。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调侃 Web3 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多尔西则表示,Web3 仍然由风险投资公司和有限合伙人控制,与当前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没有太大的区别。
[ 4]
Web3愿景
Web3的具体愿景各不相同,Olga Kharif将这个术语描述为“模糊”,但它们都围绕着去中心化的理念,并且经常结合区块链技术,例如各种加密货币和不可替代代币(NFT)[ 5] 。Kharif将Web3描述为一种想法,“将以代币的形式将金融资产构建到您在线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的内部运作中”。[ 6]
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政策简报将Web3定义为“假定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法律和支付基础设施,包括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加密货币”。根据Liu、Zhuotao等人(2021)的说法,Web3的三个基本架构推动因素被确定为去中心化或联合平台、安全互操作性以及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进行可验证计算的组合[ 7] 。
一些愿景基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概念。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另一个关键概念;在其中,用户无需银行或政府参与即可交换货币。 自主身份允许用户在不依赖OAuth等身份验证系统的情况下识别自己的身份,而OAuth等身份验证系统则必须联系受信任方才能评估身份[ 8] 。
與Web 2.0有關的Web3.0
此外Web 3.0還有其他意思,例如有人是針對Web 2.0提出Web 3.0,該詞包含多層含義,用來概括互聯網 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將互聯網本身轉化為一個泛型數據庫 ;跨瀏覽器、超瀏覽器的內容投遞和請求機制;人工智能 技術的運用;語義網 ;地理映射网 ;運用3D技術搭建的網站甚至虛擬世界 或網路公國等。
Web 3.0的顯著特徵:
擁有10M的平均頻寬。
提出個人入口網站的概念,提供基於使用者偏好的個人化整合服務。
讓個人和組織之間建立一種互為中心而轉化的機制,個人也可以實現經濟價值。
Web 3.0的歷史和爭論
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網誌中一篇批評Web 2.0的文章中。[ 9]
2006年5月,蒂姆·伯納斯-李 曾說[ 10] :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會上,Yahoo 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楊致遠 作出闡述[ 11] :
“
目前對Web 2.0的歸檔和討論很多。借助網路級別所能達到的效能,網路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同時也看到最近4年出現了更高階的設備以及更高階的網路互動方法,不僅呈現在遊戲機和行動裝置這樣的硬體,同時也呈現在軟體層面。你不一定得是電腦科學家才能創作出一個程式。這種現象在Web 2.0裡初現端倪,而3.0將更加深化,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式的網路效應。
”
——楊致遠
在這個峰會上,Netflix 創始人Reed Hastings 闡述了定義Web術語的簡單公式:
“
Web 1.0是撥號上網,50K平均頻寬,Web 2.0是1M平均頻寬那Web 3.0就該是10M頻寬,全影像的網路,這才感覺像Web 3.0。
”
——Reed Hastings
2007年8月7日,Google 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出席首爾數字論壇時被與會者問及Web 3.0的定義,埃里克·施密特首先開玩笑的地說「Web 2.0只是一個行銷術語,而你剛才正好發明了Web 3.0這個行銷術語。」隨後他談及了自己的具體看法[ 12] :
“
……(Web 3.0)建立應用程式的方法將不同。到目前為止Web 2.0一詞的出現主要是回應某種叫做「AJAX」的概念……而對Web 3.0我的預測將是拼湊在一起的應用程式,帶有一些主要特徵:程式相對較小、資料處於網路中、程式可以在任何裝置上運行(PC或者手機)、程式的速度非常快並能有很多自訂功能、此外應用程式像病毒一樣地擴散(社交網路、電子郵件等)。
”
——Eric Schmidt
2010年11月16日的網路高峰會(Web 2.0 Summit )中Mary Meek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指出Web 3.0由「社交網路、行動裝置和搜尋(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所組成。
自2006年底以來,Web 3.0一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是越來越多爭論的焦點,這個現象正持續到現在。
關於如何定義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義的爭論非常激烈,觀點也琳瑯滿目。
2022 年,Tomer J. Chaffer 和 Justin Goldston 等学术研究人员将 Web3 描述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对少数“大型科技”公司网络过度中心化的担忧。 [ 13] 他们认为,Web3 可以在数据安全性、可扩展性和隐私性方面超越现有的 Web 2.0 平台 。然而彭博社指出,怀疑者认为 Web3 的实际用途仍然有待验证,特别是在超出加密货币交易领域的应用中 。[ 14] 《纽约时报》也曾报道,几位投资者押注 27 亿美元,认为Web3“是互联网的未来”。[ 15]
將網際網路轉化為資料庫
邁向Web 3.0的第一步是「網際網路」這一概念的體現,結構化資料集以可重覆利用、可遠端查詢的格式公布於網路上,比如XML 、RDF 和微格式 。最近SPARQL 的發展為網路上以RDF方式配發的資料庫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查詢語言和應用程式介面。資料網路讓資料契合和應用程式互用性更上新臺階,使資料像網頁一樣容易存取和連結。在資料網路時代,重點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結構化資料。全語義網時期會拓寬語義範圍,這樣結構化、半結構化甚至零散的資料內容(比如傳統的網頁、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語義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16]
向人工智慧進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來描述一條最終通向人工智能的網絡進化的道路,這個人工智慧最終能以類似人類的方式思辯網路。可是,一些人對此表示悲觀,認為這是不可企及的設想。然而,像IBM 和Google這樣的大公司已經在使用一些正提供驚人的資訊的新技術,例如透過挖取學校音樂網站的資料來預測未來的熱門單曲。同時也有人提出是否智慧系統將是Web 3.0背后的推動力,抑或智慧會以人的形式出現,即某體系的人們(例如Delicious 這樣的協同篩選服務,Flickr 和Digg 這樣人工抽取網路資源)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互動。[ 16]
語義網和服務導向架構的實現
和人工智慧的方向有關聯,Web 3.0可以是語義網概念的實現和擴充。各學院正在研究開發一種基於描述邏輯和智慧代理的推理軟體,這樣的軟體透過運用表述網路上概念和資料之間的關係的規則來進行邏輯推理操作。[ 17]
Sramana Mitra對語義網成為次世代網際網路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並提出了一道封裝Web 3.0的公式[ 18]
Web 3.0也被認為和服務導向架構 (SOA)及語義網的具體體現有關。[ 19]
向3D進化
另一條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聯盟 擁護的3D化構想,包括將整個網路轉化為一系列3D空間,採用第二人生 啟發的概念。[ 20] 同時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間連接和協同。[ 21]
所建議的一些延伸定義
美國企業家兼風險投資家諾瓦·斯皮瓦克 建議將Web 3.0的定義延伸至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
參考資料
^ Cormode, Graham; Krishnamurthy, Balachander.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Web 1.0 and Web 2.0 . First Monday. 2008-04-25. ISSN 1396-0466 . doi:10.5210/fm.v13i6.2125 (英语) .
^ Nield, David. What Is Web3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 Gizmodo. 2021-12-14 [2024-08-16 ] (美国英语) .
^ Feiner, Lauren. Prominent Silicon Valley VC firm Andreessen Horowitz embarks on major crypto policy push in Washington . CNBC. 2021-10-13 [2024-08-16 ] (英语) .
^ Locke, Taylor. To Elon Musk, Web3 seems more like a 'marketing buzzword' than a reality . CNBC. 2021-12-20 [2024-09-05 ] (英语) .
^ Mak, Aaron. What Is Web3 and Why Are All the Crypto People Suddenly Talking About It? . Slate. 2021-11-09. ISSN 1091-2339 (美国英语) .
^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Web3, Crypto’s Attempt to Reinvent the Internet . Bloomberg.com. 2021-12-10 [2024-08-23 ] (英语) .
^ Make Web3.0 Connected . 2021-05-11 [2025-01-05 ] (英语) .
^ Web3 — A vision for a decentralized web . The Cloudflare Blog. 2021-10-01 [2024-08-23 ] (英语) .
^ Jeffrey Zeldman Web 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List Apart (Blog) , January 16, 2006
^ Victoria Shannon.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6-06-26 [2006-05-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6-05-24).
^ Dan Farber & Larry Dignan TechNet Summit: The new era of innov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DNet blog , November 15th, 2006
^ Richard MacManus & Seokchan (Channy) Yun Eric Schmidt Defines Web 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ad/WriteWeb , August 7th, 2007
^ Feiner, Lauren. Prominent Silicon Valley VC firm Andreessen Horowitz embarks on major crypto policy push in Washington . CNBC. 2021-10-13 [2024-09-05 ] (英语) .
^ Bloomberg - Are you a robot? . www.bloomberg.com. [2024-09-05 ] .
^ Goodkind, Nicole. Investors are betting $27 billion that Web3 is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 Fortune. [2024-09-05 ] (英语) .
^ 16.0 16.1 John Markoff, Entrepreneurs See a Web Guided by Common Sen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ew York Times , November 12, 2006
^ Phil Wainewright What to expect from Web 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DNet , November 29, 2005
^ Sramana Mitra Web 3.0 = (4C + P + V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ebruary 14, 2007
^ Lee Provoost, Erwan Bornier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and the Semantic Web: A killer combination? PDF(274 KiB ) , University of Utrecht , February 10, 2006
^ Andrew Wallenstein Hollywood hot for Second Lif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 Feb 13, 2007
^ Metaversebases WEB 3.0 and Metaverse, and why they are so relat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earch Engine News , November 29, 2006
^ Cortex Intelligence Demonstration of Web 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rtex Site , December 6, 2007
^ Nova Spivack The Third-Generation Web is Com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urzweilAI.net , December 17,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