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蓮·葛莉茉 (法語:Hélène Grimaud ,1969年11月7日— ),猶太裔 法國 鋼琴家 。
生平
伊蓮·葛莉茉在法國羅訥河口省 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 出生,父親是柏柏爾猶太人 ,母親是科西嘉島 的塞法迪猶太人 [ 1] [ 2] 。她剖析自己年幼時「極度過動」[ 3] ,在小學課堂上總是無法乖坐,且過度集中於某些事情上,這些現象在她7歲開始學習鋼琴 後,便逐漸穩定下來,而這種過度專注的特質,加上絕佳的聽力與節奏感,使學琴過程進步神速。1982年13歲時即獲巴黎音樂學校 (Conservatoire de Paris)破格錄取,與鋼琴手雅克·魯維耶 (Jacques Rouvier)同校。
1985年,伊蓮·葛莉茉憑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 的《Piano Sonata No. 2》贏得巴黎音乐学院贏得首個獎項、雅克·克羅學院 (L'Académie Charles Cros)的格蘭披治光碟獎(Grand Prix du Disque)。1987年,她展開事業生涯,在巴黎 舉行獨奏會;又與巴黎管弦樂團 合作演出,由丹尼爾·巴倫波因 指揮。
伊蓮·葛莉茉才華洋溢,不僅是音樂家,也是位作家,2003年至今已出版了三本著作。此外,她致力於野生動物的保育,曾不惜延緩音樂工作,努力研讀動物生態學,並於1996年在美國紐約州成立狼群保育中心(Wolf Conservation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每年邀請數千名美國兒童參觀園區。伊蓮·葛莉茉也是音樂家人權協會(Musicians For Human Righ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成員之一[ 4] 。
作品
商業錄音
Denon 出版的:
Erato Records 出版的:
1995年:《Piano Concerto》、《Strauss》、《Burleske》,羅伯特·舒曼 原著
1996年:《Piano Pieces Op. 116-119》,約翰內斯·布拉姆斯 原著
1997年:《Piano Concerto》、《Ravel》,喬治·格什溫 原著
1998年:《Piano Concerto No. 1》,約翰內斯·布拉姆斯 原著
Teldec 出版的:
1999年:《Piano Concerto No. 4》、《Piano Sonata No. 30》、《Piano Sonata No. 31》,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原著
2001年:《Piano Concerto No. 2》、《Prelude Op. 32/12》、《Etudes-Tableaux Op. 33/1, 2 and 9》、《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 原著
德意志留聲機 出版的:
2003年:《Credo》,結合了《Fantasia on an Ostinato》(约翰·科里利亚诺 原著);《Piano Sonata No. 17 "Tempest》、《Choral Fantasy》(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原著);《Credo》(阿爾沃·帕爾特 原著)
2005年:《Chopin | Rachmaninoff》
2005年:《The Piano Concertos》,巴托克·貝拉 原著
2006年:《Reflection》
2007年:《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Piano Sonata No. 28》,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原著
著作
2003年:《Variations Sauvages》(英文版為《Wild Harmonies》)(中文版為《野性的變奏》,太陽社出版)
2005年:《Leçons Particulières》
2013年:《Retour à Salem》
個人生活
21歲時,伊蓮·葛莉茉移居美國 佛羅里達州 ,後又移居紐約市 。之後在德國 柏林 住了一陣子[ 5] ,現定居瑞士 [ 6] 。
軼事
葛莉茉具有聯覺 (感覺相連症)的特殊能力,彈奏音符時視覺上會同步出現色彩,她曾提到,彈奏巴哈的平均律時,會看到紅色和橘色;彈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看到黑色和藍色;C小調的音樂則是黑色[ 7] [ 8] 。
參考資料
參照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