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刘信 (关内侯)

刘信(?—?),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宗室,汉高祖刘邦大哥刘伯的儿子。

生平

刘伯早死,刘邦贫贱时,曾经避难,常常与宾客一起到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刘邦,刘邦与客人一来,大嫂就假装羹汤吃完,故意用饭勺碰刮锅边发出声响,宾客以为锅中没有饭,就离去了。过后刘邦看到锅中还有羹汤,就由此怨恨他的大嫂。刘信跟从刘邦投身军旅,击败韩王信,担任郎中将[1]。刘邦称帝后,封赏兄弟,只有刘伯的儿子没有被封赏。太上皇刘太公为自己的孙子说话,刘邦说:“我不敢忘记封赏大哥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不是忠厚大方的人。”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刘邦封刘信为羹颉侯[2][3][4]。高后吕雉元年(前187年),刘信因为犯罪,被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5][6][7]

刘信在封地兴修水利,建七门堰,为安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该堰位于今舒城县新街乡七门堰村的七门山下。[8]

羹颉侯之羹颉

司马贞认为羹颉是爵位称号,不是县邑名称,是因为刘信母亲用饭勺刮锅边之故[9]张守节认为刘邦是把羹颉山的名字取为刘信的封爵称号,是因为怨恨之故[10]王骏观认为羹颉是封号,不是地名,汉朝从无以山名为侯的封号,张守节之说是牵强附会。崔适认为羹颉山是因为羹颉侯的封号而得名[11]

参考资料

  1. ^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以高祖兄子从军,击反韩王信,为郎中将。信母尝有罪高祖微时,太上怜之,故封为羹颉侯。
  2. ^ 《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3.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初,高祖微时,常避事,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嫂厌叔与客来,阳为羹尽,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有羹,繇是怨嫂。及立齐、代王,而伯子独不得侯。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七年十月,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4. ^ 《前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春正月丙午,立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高帝兄弟四人,长曰伯,早卒,追号为武哀侯,封子信为刮羹侯。初,上微时,数将客过嫂食,嫂厌。食之,阳为羹尽,刮釜。上闻恶之,故号其子为刮羹侯。
  5. ^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元年,信有罪,削爵一级,为关内侯。
  6.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七年中封,十三年,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级,为关内侯。
  7. ^ 《史记集解·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集解徐广曰:“羹颉侯以高祖七年封,封十三年,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级,为关内侯。”
  8.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七门堰(在县西南七门山下。三堰之源出焉。三堰者,一曰乌羊堰,在县南十五里,一曰千功堰,在县南二十里,一曰槽牜堰,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七门堰共溉田二万余顷,俱汉初颉羹侯所筑。后汉末,刘馥经理之,为灌溉之利。今故迹并存)。
  9. ^ 《史记索隐·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索隐羹颉,爵号耳,非县邑名,以其栎釜故也。
  10. ^ 《史记正义·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正义括地志云:“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名为侯号者,怨故也。
  11. ^ 《史记笺证·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王骏观曰:《史》《汉》表皆谓“羹颉”是爵号,非地名。则《索隐》之说信而有政。乃《正义》见地书有羹颉之山,遂牵附其地以实之,可谓凿矣,汉家从无以山名为侯之封号者。崔适曰:“此虽名号侯,而别有封邑。《汉书·王子侯表》:‘羹颉侯信,高后元年有罪,削爵一级为关内侯。’然则此前固列侯也。羹颉侯乃因侯而名山。”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