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仕
吴承仕(1884年3月20日—1939年9月21日),字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中国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与黄侃并称“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1] 生平1884年3月20日生于安徽歙县昌溪。幼读私塾,1901年应试中秀才,次年中举,1907年举贡会考获一等第一名[註 1],点为大理院主事[註 2]。1912年任司法部佥事。1914年亲往章太炎被监禁处探望,[6]:1 求学于章太炎,笔录章太炎口述,成《菿汉微言》。1918年参与昆曲研究会,借古讽今抨击北洋政府,[6]:2 1923年见研究会被曹锟笼络而退出。1924年《经籍旧音辩证》正式出版,章太炎题辞。[6]:3 年末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註 3],同时被聘为中国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教授。1926年秋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6]:4,15-16 在任期间,编制了教学大纲,改革了课程。[7]:21 與學者邵瑞彭、高步瀛等創辦「思辨社」。 1927年4月8日闻李大钊等被捕后设法营救,4月29日闻李大钊等被害,辞去司法部佥事之职,[6]:16 继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1930年受范文澜、齐燕铭等影响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6]:5 1931年9月闻九一八事变,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一致通电南京政府要求抗日。[6]:6 1933年为中国大学国学系增加《社会科学概论》、《新俄文学选读》等课程,[6]:20 聘请吕振羽、黄松龄、李达、陈伯达等讲课。[2]:133 1934年5月创办双月刊《文史》,年底被查禁。1935年10月创办月刊《盍旦》(仅出版五期)。[6]:7 1935年参与一二·九运动,亲身去新华门前集会,和学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6]:8 参与发起北平文化界救国会。[7]:27 1936年与张友渔、黄松龄、杨秀峰等创办《时代文化》杂志。[6]:8 1936年初章太炎邀请南下,3月回绝,6月闻章太炎逝世,在北京主持追悼会,共致挽联并自为长挽联。夏,为中国大学新生国文试题命题并阅卷,许多参加一二·九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被录取。[2]:132 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6]:9 1937年5月与张友渔、黄松龄、杨秀峰等发起组织新启蒙学会。[6]:9 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后前往天津,避居于英租界小白楼,为地下抗日刊物《时代周刊》撰文并筹措经费。[6]:10 1938年初拒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7]:29 1939年8月天津水患,回北京,寄居于一商人家中。9月11日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诊断为伤寒,已肠穿孔,旧病支气管炎并发,9月21日逝世。[6]:10[註 4] 纪念毛泽东曾派人至天津接吴至延安,因水灾而未成。[6]:10 吴承仕死后,时人以为吴承仕“被日寇逮捕,业已壮烈殉国”,1940年4月14日,延安举行追悼蔡元培吴承仕先生大会,到会代表千余人,[6]:297 16日,延安举行吴承仕追悼大会,毛泽东送挽联“老成凋谢”,周恩来挽联为“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吴玉章挽联为“爱祖国山河,爱民族文化,尤爱马列主义真理,学贯中西,善识优于苍水;受军阀迫害,受同事排挤,终受日寇毒刃摧残,气吞楼虏,壮烈比诸文山。”[7]:30 中共七大列入烈士名单。[2]:136 陈伯达、吕振羽、齐燕铭、张友渔、张致祥、许承尧、孟超等写文章悼念。 1984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全国政协礼堂集会纪念吴承仕诞辰一百周年。[8] 3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蒋南翔文章《纪念吴承仕同志诞生一百周年》。[2]:128 有《吴承仕同志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出版。 庄华峰系统收集相关史料编成《吴承仕研究资料集》,以纪念吴承仕逝世五十周年。[9]:127 著作吴承仕临终托付遗稿于孙人和,后散佚。1949年后,吴承仕部分手稿由齐燕铭收藏,后移交中华书局。[9]:122 1982年后由启功、黄寿祺等整理,[9]:124 由中华书局出版《经籍旧音序录》、《经籍旧音辨正》、《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淮南旧注校理》、《论衡校释》、《检斋读书提要》、《吴承仕文录》、《吴承仕藏章炳麟论学集》。[9]:125 评价
注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