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出生 1849年8月23日 大英帝国 英格兰 格洛斯特 逝世 1903年7月11日(1903歲—07—11 ) (53歲) 大英帝国 英格兰 沃金 職業 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 國籍 大英帝国 創作時期 c. 1870–1903 代表作 《Invictus 》(1875) 配偶 Hannah (Anna) Johnson Boyle(1855-1925,1878年1月22日結婚)[ 1]
亨利的墓碑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年8月23日—1903年7月11日)是一位英格蘭 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以其1875年寫就的詩作《Invictus》出名,這部作品在2009年上映的英語同名電影《打不倒的勇者 》中多次出現。
生平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洛斯特 ,是家中長子,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父威廉是書商和文具商,死於1868年。其母為瑪麗·摩根(Mary Morgan),是詩人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的親戚。1861年至1867年間,亨利在格洛斯特的“Crypt School”讀書,當時曼島 的一名詩人托馬斯·愛德華·布朗(Thomas Edward Brown,1830 – 1897)任該校校長,對亨利的文學天賦頗為讚賞,他們二人終生保持著友誼。布朗逝世時,亨利為他在當時一份叫做《New Review》的報刊上撰寫了訃聞。[ 2]
亨利自12歲起就患有骨結核,1868年至1869年的某一天不得不截去左腿以防止病情擴散。[ 3] 他的疾病使得他沒有辦法繼續學業,因為在1867年前往倫敦 擔任新聞工作者。[ 4]
1878年1月22日娶漢娜·約翰遜·博伊爾(Hannah Johnson Boyle)為妻。[ 1] 1888年9月4日其妻產下女兒瑪格麗特·亨利 (Margaret Henley),瑪格麗特也自小病弱,後在1894年病逝,J·M·巴里 是她的少年玩伴,後來瑪格麗特成為了《彼得·潘 》中“溫蒂”的靈感來源。[ 5] [ 6] [ 5] [ 6]
後來亨利轉行做了出版商,1889年成為愛丁堡 的一家小報《蘇格蘭觀察家》(Scots Observer)的編輯,他在這裡工作了四年。[ 7] 1903年因結核病在位於沃金 的家中逝世,他與女兒一起葬在貝德福德郡 的一個墓園裡。[ 1]
参考文献
^ 1.0 1.1 1.2 Ernest Mehew, "Henley, William Ernest (1849–190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n, May 2006 accessed 7 Oct 2011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 London, 1949, p.31
^ Connell dates this as 1865, but Ernest Mehew William Ernest Henley, (1849–1903) ,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08, suggests 1868–69 while Henley was being treated in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London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 London, 1949, p.35
^ 5.0 5.1 The History of Wendy . [2009-07-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3-18).
^ 6.0 6.1 Winn, Christopher. I Never Knew That About England . 2005.
^ Atkinson, Damian (编). The Letters of William Ernest Henley to Charles Whibley, 1888-1903 1 & 2 . Edwin Mellen Press. 2013. ISBN 0-7734-4365-7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