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林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岡林教會(白話字:Kong-á-nâ Káu-hoe)位於臺灣臺南市左鎮區,教堂於1867-1871年間設立,是馬雅各來臺灣傳教時,受其影響而興建。2014年,因建物老舊,牧師劉哲民夫婦發起募款,籌得四千餘萬重建五樓高的棕色禮拜堂[1],大門以舊稱岡仔林教會的白話字題字。 建堂起源1865年,英國長老會差會傳教士馬雅各前往臺灣府城傳道醫病,但因使用來自西方的奎寧、白內障與切除腎結石等手術,遭到漢人醫生仇視、民眾排擠,被迫撤離。後聽聞必麒麟欲前往崗仔林,他認為單純的臺灣原住民更容易接受福音,決定一同前往。到達崗仔林後,馬雅各替在地人治好諸多疾病,廣受在地人愛戴[2]。隨後在地家族李姓捐出土地,建造禮拜堂,促成最早的岡林教會[3]。 關於岡林教會的最早設堂時間,因為年代久遠,史料版本眾多,大多落在1867-1871年間。李姓後人李嘉嵩於自傳《一百年來》寫道,1867年曾祖父李順義奉獻地皮與建築物,但是當時應該還沒有正式設爲教堂,僅作爲信仰交流之用。常須長途跋涉到旗後去禮拜。到了1870年十二月,馬雅各致函向母會報告時,寫道有兩位岡林的兄妹信徒在木柵受洗。當時禮拜日,會有30位信徒前往木柵參加禮拜。若1867年已在岡仔林設堂[2],那1871年信徒就不太可能還要前往木柵做禮拜,可見兩者文獻互有衝突。1871年的九月,另一名傳教士德馬太(Matthew Dickson)則在報告裡明確提到岡仔林教會[4]。 與李姓家族關係開墾左鎮的有兩大在地家族,一稱為屬漢人的左鎮簡,二為屬西拉雅平埔族人的岡林李。李姓祖先多位曾任臺灣清治時期武官,乾隆末年,李氏第三代李文貴率領族人至岡仔林開墾[5]。1865年,馬雅各來臺傳教,受過荷蘭人統治的平埔族人李家,相比漢人更易親近西方宗教。[2]李氏第六代李順義捐地造堂,方便更多傳道師前來宣講,多位後人也曾服務於岡林教會。地方相傳李姓族人善於口才與唱歌,女性能用圓潤的音質唱讚美歌,且長老能用平埔族語吟唱聖詩[3]。 近代歷史岡林教會歷經五次重建。第四次重建於1965年完成,建築體以有鹹分的菜寮溪砂石為建材[6]。1991年,為了給予主日學兒童適當的教育場所,拆除舊牧師館,改建教育館[2]。而第五次重建是2014年。2006年建築體出現鋼筋外露鏽蝕、水泥退化剝落,且禮拜堂屋頂疑似輕微下陷,遂開始計畫重建[6]。因為建築與裝潢經費需要四千四百多萬元,考量當地信徒無法負擔,2011年,1989年就任的牧師劉哲民發起募款,他與妻子楊如民至全台各教會奔走籌措。2014年,完成五樓高的棕色禮拜堂與一棟可以服務騎乘自行車之人的廁所[7]。 近代岡林教會是一間每週約有近百人穩定在聚會的教會,常見活動有主日禮拜、祈禱會、獻聲隊、女宣團契、青少年團契與主日學與愛餐。[8]此外,教會賦予社區功能,招募在地大學生,免費提供附近國小、國中學生課輔,學生以左鎮國小、左鎮國中為主[9]。左鎮區公所也與岡林教會、澄山教會、左鎮教會簽訂支援協定,發生災難時可做為避難收容處[10]。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