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里獅
巴巴里獅(Panthera leo leo),也叫北非獅、阿特拉斯獅,是獅子的第二大亞種和指名亞種之一,但IUCN尚未對該亞種進行評估,因此待確認,目前暫定為野外灭绝。現時在歐洲只有少於40隻飼養的巴巴里獅,全球則少於一百隻。 巴巴里獅(英語:Barbary lion)以巴巴里海岸得名。牠們曾是羅馬人的鬥獸、牧民的敵人、蘇丹的寵物、狩獵非洲的終極目標。這個亞種的獅子是指名亞種,也是在西方世界最早被認識、命名的亞種。形貌特徵比其他亞種都更接近老虎。生活習性也同老虎類似傾向於獨居。 巴巴里獅以往分佈在北非,由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至埃及。野外最後的巴巴里獅是於1922年在阿特拉斯山脈被射殺[1]。相信牠們不單在野外滅絕,連同飼養的也都已經消失。不過,在一些動物園或馬戲團內可能仍有巴巴里獅的存在。 巴巴里獅通常被認為是獅子亞種中最重的。雄獅重180-272公斤,雌獅則重130-180公斤,約有孟加拉虎的重量。一些歷史悠久的文献指一些雄性巴巴里獅可重達270公斤,一些學者卻指牠們的重量被誇大了,即便是圈養的巴巴里獅的樣本太小也未必能夠達到這大小,無法斷定是最大的獅子亞種,可能只有如東非獅子的大小[2]。 歷史根據頭顱骨的DNA測試,於中世紀飼養在倫敦塔內的是巴巴里獅[3]。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後發現,這些頭顱骨屬於1280年至1385年及1420年至1480年。山口伸行博士指前2000年沿尼羅河及西奈半島文明的增加,基因流動受到阻礙,令巴巴里獅被孤立出來。牠們在約100年前仍然分佈在非洲西北部的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及摩洛哥的野外[3]。 於19世紀及20世紀初,酒店及馬戲團內均會飼養巴巴里獅。在倫敦塔內的獅子於1835年因人道問題而遷往倫敦動物園[4]。 在萊比錫動物園有一隻是巴巴里獅。另外在林普尼港野生動物園內,就有12隻獅子是摩洛哥蘇丹所飼養的後裔,相信也是巴巴里獅。再者,有11隻懷疑是巴巴里獅的獅子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動物園。 以往科學家認為巴巴里獅的特徵在於其外在形態,尤其是牠們較厚的鬃毛。但是多種外來因素也可以影響獅子的外觀,如氣溫[5]。由於歐洲及北美洲動物園的氣溫較低,一般的獅子也會長出如巴巴里獅般的鬃毛。故此特徵已不被認為是適合分辨巴巴里獅[6][7]。 在一些巴巴里獅後裔中發現了一個獨有的粒線體DNA單模標本,故其亞種地位得以確立。這個發現可以幫助在分子層面分辨巴巴里獅[7]。五個樣本發現摩洛哥蘇丹所飼養的後裔並非源自巴巴里獅[7]。另外一隻在新維德縣動物園的獅子,根據粒線體DNA的測試結果,發現並非源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故有可能是巴巴里獅的後裔[8]。 親緣關係在比較巴巴里獅、穴獅、亞洲獅及其他非洲獅子的頭顱骨後,發現巴巴里獅與亞洲獅有相同的特徵:非常狹窄的眶後棒。這顯示巴巴里獅與非洲北部及亞洲的獅子是近親。另外,於80年至100年間滅絕的南部歐洲獅,可能就是牠們之間的連繫。 參考
Information related to 巴巴里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