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寮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大範圍的東寮是指舊時學甲十三庄的莊頭之一,而小區域的方面來說同時也是東寮庄中的一個角頭聚落,日治時期稱為學甲九保,[1]東寮與東竹圍、新二港仔等三聚落組成學甲區中的新榮里,學甲慈濟宮選舉區則歸為六分角。[2]
地理位置
東寮(Tang-liâu)位於學甲市區東南邊的寶發路以南,西面至華宗路(即臺19線),[3][4]另東與南面外圍則由市171線由東轉西南作環狀圍繞。[5][6]
庄頭脈絡
緣由明鄭時期由來自福建省泉州府銀同縣(同安縣的別稱,今為同安區)陳姓先祖,於學甲東邊建寮墾荒此聚落,而因位於學甲之東故稱為東寮。而當地也有另一說法,因首批開墾先祖姓陳故稱此聚落為「陳寮」,其後因不識字或者將「陳」誤看為「東」,後便訛轉而成為東寮。[4][7]再一說則是草創時期的住屋,皆是僅有簡陋的茅屋為主所以稱為「寮」,又因曙光是由東邊升起,所以此聚落才取名東寮。[8]
日治時期稱東寮為「學甲九保」,[3]而學甲慈濟宮信仰圈約於清同治9年(1870年)劃分為三角分別為後角、中角與下角,學甲是為庄母,而後來學甲因人丁增加,於是又畫分出第四個角頭六分角頭,包含有東寮與新寮、頂山寮等三聚落。所謂的六分角,即表示不足一角,乃是指此區的聚落人丁數較少之意。[4]
交通
臺19線與南市171兩線,分別在東寮的西邊與北邊,也成為東寮的外圍道路。[9]臺19線公路學甲段在112KM處,是較北的聚落有宅港、學甲寮,依序向南轉東,再往南進學甲的精華地帶,昔日有舊聚落煥昌、中社、下社仔、山寮、頂山寮等,接著東寮、大灣等主要聚落,大約在117KM處與佳里區溪州、營頂為鄰分界。臺19線在東寮聚落為內華宗路,約116KM~116.5KM之間,與寶發路(南市171線)以南的新榮路、東興路一帶,現今的行政區為新榮里。[8]
宗教
開墾之初原本東寮聚落並無公廟,其後學甲人口數增加畫分六分角頭時,在3庄在合為一角之後共建了普濟寺,而在傳統的宗教活動上,六分角的3個庄並不參與學甲慈濟宮的普渡,他們是集中於新寮普濟宮普渡包括賞兵等宗教儀式。[4]之後,1911年東寮建了屬於自家庄的角頭廟東興宮,其主祀為池府千歲,因而又脫離普濟寺的活動。[10][11][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