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音
流傳《隋書·經籍志》有著錄,小序又云:「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另外,《隋書·經籍志》又著錄《楚辭音》五種,除此書之外皆佚。之後,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兩唐書》皆有著錄。宋代,朱熹《楚辭集注·序》記曰:「及隋唐間為訓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騫者,能為楚聲之讀,今亦漫不復存,無以考其說之得失」,其書已經不見。至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八、楊慎《轉注古音略》卷首《聞書字書目錄》等皆有著錄,未知是否尚見其書。[1] 二十世紀初,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為伯希和所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王重民、姜亮夫在巴黎見得,翻攝出版。《庚辰叢編》、《敦煌祕籍留真新編》有收入此本,欠清晰。一九九六年,《敦煌音義匯考》收入姜亮夫攝片影印本,較清晰。[1][2]此本未避隋唐諱,當是唐之前的寫本。此本是目前發現《楚辭》版本中第二早的,只次於安徽阜陽西漢夏侯灶墓所發現的《楚辭》殘簡本(只有十字)。[2][3] 內容殘卷存八十四行,列《離騷》正文和王逸注文二百九十一字,其中正文一百九十四字,注文九十七字。采王逸注十四條、郭璞注四條。上起「乘」之上字注音「某某反」的「反」字(應為《離騷》「駟玉虬以乘翳」句),止於「瑤,或作璠」的「璠」字(應為《離騷》「雜瑤象以為車」句)。[1] 價值此本是目前發現《楚辭》版本中第二早,校勘學價值很高,以今本《楚辭章句》以此比較,異文大多較今本為優。郭璞《楚辭注》在唐中葉已佚,此本採輯了四條,使後人可以略窺郭璞之意,有輯佚價值。另外,此本徵引書籍甚多,有《詩經》、《書經》、《說文解字》、《文選》[4]等等,與當今傳世版本有所不同,有助校勘。[2][3] 此書以注音為主,共注二百七十六條,大多使用反切法,反切皆言「反」,隨文而注。反切用字不避重複,用字大多和《廣韻》所用不同,還用了直音法、如字法和協音法。保留了隋唐古音的原始資料,甚有音韻學價值。[2]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