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
精神药物,或精神药品、精神活性药物[1](英語:psychoactive drug,psychopharmaceutical),又称精神作用药物[2](psychotropic),是一种化学物质的概称,这些物质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脑內神经传导改变,产生兴奋或抑制,如果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例如咖啡因(Caffeine)、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因)、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Z-drugs(如佐匹克隆)等。这些药物可被作为娱乐性药物使用。 有一些精神活性药物可以用于排毒和康复计划,用于那些可能已经依赖或沉迷于其他改变思维或改变情绪的物质的人。戒毒康复试图通过心理治疗、小组支持(support group)等策略的组合来减少成瘾,有时也可以使用精神活性药物。 精神活性物质通常带来意识和情绪的各种变化,使用者可能会发现有益和愉快(例如欣快感或放松感(唑吡坦类药物))或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例如提高警觉性)有利。具有奖赏作用(即为“想要”)的药物可能诱发成瘾状态——(强制性)吸毒(不顾负面影响而强迫使用药物)此外,持续使用某些物质可能会产生身体或心理依赖,或两者兼而有之,分别与躯体或心理情绪戒断状态相关。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是可能被用作毒品的两大来源,1971年联合国制定了《精神药物公约》以管制毒品贸易。 历史精神活性药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有考古证据表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植物,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以及过去5000年文化使用的历史证据。例如,在秘鲁社会中,咀嚼古柯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 药用是精神药物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有些人认为改变意识的冲动是主要的,以及满足口渴、饥饿或性欲的驱动力。这种信念的支持者认为,吸毒史,甚至儿童对旋转、摆动或滑动的渴望都表明,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驱动力是普遍存在的。 美国作家菲茨-休-勒德洛(1836-1870 年)在其著作《The Hasheesh Eater》一书中,最早从药用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
20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最初都通过禁止使用、生产或分销娱乐性毒品,并将使用、供应或交易娱乐性毒品定为刑事犯罪,来应对娱乐性毒品的使用。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禁酒令,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酒精一直是非法的。然而,许多国家的政府、政府官员和执法人员都认为,通过刑事定罪无法充分制止非法使用毒品。执法人员反对禁酒令(LEAP)等组织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认为:
在一些国家,保健服务部门(health services)已经开始减少危害,即既不纵容也不提倡使用非法药物,而是提供服务和支持,确保使用者能够随时获得充分的事实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药物的负面影响。葡萄牙的毒品非刑罪化政策就是这种情况,它实现了减少药物滥用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这一主要目标。 常见精神药物酒精酒精(alcohol)是一种抑制剂,其作用可能因剂量、频率和长期性而异。作为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一种,在最低剂量时,人会感到放松,焦虑程度降低。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者可能会感到昏昏欲睡,但在感官刺激增加的环境中,个人可能会感到无拘无束和更加自信。快速饮用大剂量酒精可能会导致对醉酒期间发生的事件失忆。其他影响还包括协调能力下降,导致口齿不清、精细运动技能受损和反应迟缓。与其他一些药物相比,酒精对人体神经化学的影响更难研究。这是因为酒精的化学性质使其很容易渗入大脑,而且还会影响神经元的磷脂双分子层。这使得酒精能够对许多正常细胞功能产生广泛影响,并改变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酒精通过降低 NMDA 受体的有效性来抑制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传递,这与中毒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有关。他还会调节γ-氨基丁酸(GABA,一种主要的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功能。酗酒还与大脑内硫胺素缺乏有关,会导致持久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有效储存记忆的能力。其中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被称为科萨科夫综合症,目前还很少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酒精的强化作用会导致反复饮酒,长期饮酒的戒断机制也是如此。这也是由于酒精对阿片系统或内啡肽的影响,内啡肽具有类似阿片的作用,如调节疼痛、情绪、进食、强化和对压力的反应。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尤其是5-羟色胺受体)来减轻情绪障碍症状。长期使用后,神经元会适应生物化学的变化,导致突触前后受体密度和第二信使功能发生变化。尽管血清素水平低会导致抑郁的说法长期以来在药品广告中占据突出位置,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 第一代抗抑郁药
第二代抗抑郁药
抗精神病药所有经过验证的抗精神病药物都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多巴胺拮抗剂)。抗精神病药一般需要拮抗60%-80%的多巴胺 D2受体才能有效。 传统的神经安定剂会改变多种神经递质系统,但其临床疗效最有可能是由于它们能够通过竞争性阻断受体或抑制多巴胺的释放来拮抗多巴胺的传递。这些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最严重、最麻烦的副作用是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运动障碍,因为神经安定药广泛拮抗多巴胺受体,同时也降低了多巴胺介导的对纹状体中胆碱能细胞的正常抑制。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内容,歡迎參與翻譯。 抗精神病药可扩散到大脑的大部分脑区,实现广泛地拮抗多巴胺能受体。在大脑的纹状体中,抗精神病药的抗多巴胺能之反应使得胆碱能细胞的生物活动遭到抑制,产生抗胆碱能反应,这会给部分患者带来某些副作用。
非典型的概念来自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s)比早期药物具有更大的血清素/多巴胺比率,这可能与疗效提高(尤其是针对精神病的阴性症状)和锥体外系副作用减少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部分疗效可能是由于5-HT2拮抗作用或阻断了其他多巴胺受体。纯粹阻断5-HT2或多巴胺受体(D2除外)的药物作为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往往失败。 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常用于减轻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癫痫发作、失眠、戒酒症状和惊恐发作症状。它们主要作用于 GABAA受体上特定的苯二氮卓部位。这种受体复合物被认为介导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抗焦虑、镇静和抗惊厥作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产生耐受性(需要增加剂量才可以起到效果)、依赖性和滥用的风险。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突然停药后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致幻劑致幻劑是藥理學上對迷幻藥物、游離藥物和譫妄藥物的統稱。這類精神藥物產生的作用主要是使人產生幻覺,即改變人的知覺、思維、情緒以及意識。最根本的致幻劑是迷幻藥物,游離藥品讓人產生無痛麻醉感、記憶缺失乃至昏厥感受,致譫妄藥則是使人陷入癲狂狀態。 安眠藥安眠藥主要用來治療失眠。苯二氮平類藥物是當今最廣泛使用的安眠藥之一。因成癮性比苯二氮平類藥物低,某些非苯二氮平類藥物也被用作安眠藥。 鴉片類藥物
滥用精神药物管制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参见
参考文献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