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華玻璃廠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耀華玻璃廠始建於1922年,是中國首家大型玻璃製造企業、首家機械化生產玻璃的工廠,其成立為中國玻璃工業拉開序幕。玻璃廠在2001年搬遷後,舊址只剩下電燈房、水泵房和水塔;2010年12月,舊址上建成了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家以玻璃為專題的國有博物館。耀华玻璃厂旧址在2008年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並在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在1910年代,中國的玻璃工業近乎未曾發展,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期,一座比利時玻璃工廠有意轉讓弗克法(一種新的玻璃生產方法)的專利權[1]。加上,開灤礦務局的業務早前得到頗為豐厚的盈餘,在知名實業家周學熙的意見下把盈餘用作鼓勵華北地區的實業,具體方法為投資各項新興實業,作為補助[1]。周學熙便決定與比利時的烏德米財團合股,從開灤礦務局提存的股息作为玻璃公司的股本,成立耀華玻璃公司,並設立耀華玻璃廠,在1922年始建[1][2]。
耀華玻璃廠是亞洲首個擁有弗克法生產線的玻璃廠、中國首家大型玻璃製造企業、中国首家机械化生产玻璃的工厂,其成立為中國玻璃工業拉開序幕,結束了玻璃市場由外資獨佔的情況,這也令玻璃廠位處的秦皇島被認為是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1][3][4]。當時,耀華玻璃廠亦是中國北部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企业[5]。玻璃厂在投产首年就成功突破设计能力,生产了16万個20呎標準貨櫃的玻璃,成为中国玻璃產业的龙头[5]。[6]
1933年,耀华玻璃厂建设了二号窑[7]。1936年,日本旭玻璃廠承購了比利時烏德米財團在耀華玻璃公司的股份,玻璃廠因而改為中日合營[8]。抗日戰爭期間,河北省東北部處於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統治,由日本實際控制;在此之下,耀華玻璃廠通過股份收買的形式轉為日資,令日本得以奪取權益[9]。
中國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日商所持股份,令耀華玻璃廠的營運模式轉為官商合办,官股與民間持股各佔一半[8]。1949年,民國政府退到台灣,玻璃廠沒有隨同遷廠,多數股東亦留在中國大陸[8]。
1950年,毛澤東到訪耀華玻璃廠,視察玻璃生產過程[10]。1957年,周恩來視察玻璃廠,了解工作環境帶來的健康問題,要求廠方改善勞動條件、注重工人健康,又提出要解決運輸問題,以提升經濟效益[11]。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没收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把玻璃廠收歸國有[1][2]。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耀华玻璃厂扩建了厂房[7]。
到了1990年代,耀华玻璃厂的发展位處顶峰,其生產的產品有玻璃鋼、玻璃管、強化玻璃、防弹玻璃、镀膜玻璃等,並設立了多個分厂[7]。2001年,耀華玻璃廠因城市發展而遷廠;舊址只剩下電燈房、水泵房和水塔,合共佔地1,556平方米[2][3][7]。
保護及開發
耀华玻璃厂在2001年迁厂後,把舊址的部分建筑物在秦皇岛市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秦皇岛市委員會的支持下保留下來,在舊址建设一座專門介紹玻璃的博物馆,以記錄玻璃廠的历史[3][7]。博物館名為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建築面積為2,822平方米,展覽內容涵蓋玻璃藝術、古代玻璃、中國玻璃工業等題材,在2010年12月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家以玻璃為专题的国有博物馆[1][3]。
耀华玻璃厂旧址在2004年成为秦皇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8年列入第五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並在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12]。
結構
耀華玻璃廠遷廠後,舊址只剩下合共佔地1,556平方米的電燈房、水泵房和水塔[2]。电灯房高13.6米、总面积2822平方米,樓高两层,建筑风格為哥德式建築;本來用作為玻璃厂供電的电灯房後來先後改為办公用房和浴池,最終成為玻璃博物馆的主展厅[7]。水塔是一座砖石砌筑,高为16.7米(後提高为23.15米)、佔地42.5平方米、储水容量95.69立方米[7]。水泵房总佔地260平方米,风格為欧式风格,分為控制室和蓄水池;控制室佔地61.34平方米,结构為单层圆形,蓄水池为长方体结构[7]。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