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游戏
玩家用跳舞毯游玩《舞蹈革命》,最成功的舞蹈游戏之一
节奏游戏 ,或称节奏动作游戏 ,是一类挑战玩家节奏感的音乐 动作游戏 。游戏以舞蹈或模拟演奏乐器为主,玩家需按屏幕所示一系列指令,正确跳出舞蹈或弹奏乐器,并以此获得分数。不少节奏游戏可以多人游玩,玩家或是竞争最高分,或是合作扮演乐团演出。虽然节奏游戏可用传统手柄输入,但该类游戏亦常用乐器形状的特殊控制器 。某些舞蹈游戏要求玩家在跳舞毯上跳舞,舞蹈毯的压敏传感器相当于输出设备。
媒体将1996年的《PaRappa the Rapper 》视为首款有影响力的节奏游戏,其基本模式奠定了之后节奏游戏的基础。科乐美 1997年的《狂热节拍 》开拓了节奏游戏在日本的市场。其音乐部门Bemani 在之后几年中,发行了一系列音乐游戏。这些作品以1998年的《勁爆熱舞 》最为成功,該作品還是Bemani在日本外,唯一获大规模成功的游戏,亦引来其他厂商的效仿。
吉他英雄 和摇滚乐队 系列,从吉他高手 等其他日本游戏中汲取灵感,使用仿乐器式控制器,模拟真实的乐器演奏。采用流行摇滚乐 的两系列,使节奏游戏在西方市场恢复生气,大幅拓宽了主机游戏市场和消费群体。采用乐曲的艺术家会获得使用费,这成为他们的一项新收入来源。在后来的《摇滚乐队3 》,以及更后的《摇滚史密斯 》中,玩家可用真电吉他弹奏歌曲。节奏游戏在2008年时,是美国仅次于动作游戏外,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类型。但因市场被核心作品的衍生品充斥,2009年时音乐游戏发行,收入下跌近50%;之后几年中两个系列宣布,他们未来的作品将间断发行。
虽然产生了这些收缩,但节奏游戏市场仍在扩张。舞力全开 和舞蹈中心 等舞蹈类游戏相继面世,这些游戏使用了体感控制器,以及Kinect 等摄像头控制器。既存游戏亦继续以新商业模式发展,如通过下载包 向玩家提供歌曲。随着新世代游戏硬件的推出,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作品亦在2015年下半年继续发行。
定义与设计
像《热火吉他手 》等节奏游戏,多以“音符通道”卷轴显示演奏的音符,同时画面会分值和演出节拍
节奏游戏,或称节奏动作游戏[ 1] [ 2] ,是一类挑战玩家节奏感的动作游戏 [ 3] 。像《舞蹈革命 》这类舞蹈游戏,或是《大金刚鼓 》和《吉他英雄 》等音乐游戏,都属于节奏游戏。在一般的节奏游戏中,玩家需要按屏幕指示按键,按键和节拍同步、正确精准,就会得分[ 3] 。还有测试玩家歌唱能力的节奏游戏,会测量玩家的节奏和音高[ 4] [ 5] ;亦有节奏游戏,要求玩家用不同按键力度,发出不同的音量[ 6] 。玩家虽可即兴演奏歌曲[ 7] ,但常会反复练习,来挑战高难度的歌曲和设定[ 8] 。某些节奏游戏挑战和Simon says 类似,玩家需要观看,记忆并重复复杂的按键序列[ 9] 。节奏游戏也可做成小游戏 ,插入其他类型游戏中,或随其它小游戏捆绑为合集[ 10] [ 11] [ 12] 。
部分节奏游戏画面中,会显示演奏者的角色化身,其会随玩家的输入而反应[ 3] 。然而节奏游戏的画面多为背景,演奏者化身亦主要供观众来观看[ 6] [ 4] 。在单人模式中,玩家要和电脑控制的对手对战;在多人模式中,两名玩家化身可以正面竞争[ 3] 。随着节奏游戏的普及,特殊输入设备也有了市场[ 3] ,如仿吉他、鼓、沙球等乐器的控制器[ 13] 。舞蹈游戏所用的压敏跳舞毯,则可让玩家在其上跳舞[ 14] 。不过对于手柄等传统输入设备,大多节奏游戏依然支持[ 15] 。
历史
节奏游戏的本源可追溯到电动游戏《西蒙》[ 13] [ 16] ,这款游戏由拉尔夫·贝尔 (米罗华奥德赛 创造者)和霍华德·莫里森 在1978年开发。《西蒙》创造了“呼应”机制,这种按键指令序列逐渐复杂,玩家不断重复的机制,后来由节奏游戏使用[ 13] 。
日本
在Human Entertainment 1987年发行的《舞蹈健美操 》中,玩家可在任天堂红白机 的外设动力垫 上,跳舞来创造音乐。据信,最早的真正节奏游戏是1996年的《PaRappa the Rapper 》[ 17] ,这也是最早几款通常意义音乐游戏之一[ 18] 。玩家游戏时需依屏幕指示按键,这一基本机制成为之后节奏游戏的核心。《啪嗒啪嗒啪》的成功开启音乐游戏市场的大门[ 13] [ 19] 。1997年,科乐美 在日本街机 推出DJ主题节奏游戏《狂热节拍 》(Beatmania),游戏街机基板 采用音乐键盘式按键,同时基板上还有仿黑胶唱片的橡胶垫[ 20] 。科乐美在《狂热节拍》意外大热后,将其游戏与音乐部门改名Bemani,该名称有向游戏致敬之意[ 20] 。Bemani开始尝试其他的节奏游戏[ 21] ,其成功作有《吉他高手》和1998年的《流行音乐 》,前者使用吉他形游戏控制器,后者和《狂热节拍》类似,要求玩家按色彩各异的按键[ 21] [ 22] 。吉他高手系列虽继续随日本新街机推行,但在海外市场影响力不大,Red Octane和Harmonix在2005年,发行了西方口味的类似游戏《吉他英雄》[ 13] 。一般而言,因外设制作成本高昂,加上零售价格随之增长,日本街机节奏游戏很少出口海外[ 19] 。Bemani在1999年推出的《狂热鼓手 》采用鼓包控制器,游戏可和《吉他高手》联动,模仿即兴演奏。后来Harmonix也将该理念用在《摇滚乐队》上[ 13] 。
在1998年节奏游戏《舞蹈革命 》中,玩家需依屏幕所示指令,在压敏舞垫上跳舞[ 14] 。游戏和《吉他高手》、《狂热鼓手》与《狂热节拍》不同,在日本内外都获高度成功(不过《狂热节拍》在欧洲有所成功)[ 23] 。艾尼克斯 同年发行了《纵情跳跃 》,这款游戏同样为舞蹈游戏,但采用较传统的输入方式。游戏支持一对一竞争模式,且比典型节奏游戏更为自由[ 13] [ 24] 。
《PaRappa the Rapper 》制作方七音社 在1999年发行了《Vib-Ribbon 》。游戏并非用乐器形控制器,而是要求玩家在合适时机按键,让主角穿过障碍训练场。游戏关卡由背景音乐生成,玩家可以调换所插音频CD。游戏虽以其独特风格和艺术性获得好评,但简单的矢量图形 证明其难有市场,游戏最终未在北美发行[ 13] [ 15] 。世嘉 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在街机和Dreamcast 推出《Amigo的桑巴 》,游戏采用沙球形动作感应控制器。游戏支持双人模式,可以向观众展示,并支持玩家游戏时社交[ 13] [ 25] 。《太鼓达人 》于2000年发行,游戏将日本传统乐器太鼓 与现代流行乐相结合,在日本街机市场大获成功[ 26] 。游戏后以“Taiko Drum Master”名义在西方主机发行,系列也在日本继续发行新作[ 13] 。2001年,吉他手主角游戏《吉他小子 》发行,和4年后采用吉他形控制器的《吉他英雄 》不同,《吉他小子》采用传统的控制器[ 13] 。《吉他小子》创作人矢野庆一之后创作了《押忍!战斗!应援团 》,这款任天堂DS 节奏游戏使用了掌机的触摸屏功能。应西方大量呼声,改版《精英节拍特工 》在西方发行;此外日本有一款续作 [ 27] 。
北美
麻省理工学院 的一个电脑音乐社团在1995年建立了Harmonix,公司受《啪嗒啪嗒啪》的启发,从1998年起开发音乐游戏[ 28] 。公司在2001年发行了《Frequency》,玩家在游戏中可以控制多条乐轨。GameSpot 的莱安·戴维斯写道,和早期节奏游戏相比,该作的创作自由感更强[ 29] 。《Frequency》获得媒体的叫好声,但不能直观呈现演奏效果的抽象风格却不叫座[ 13] 。Harmonix在2003年发行了仿《Frequency》风格的续作《Amplitude》[ 30] 。此后公司发行的游戏更注重社交性,如卡拉OK 主题游戏《卡拉OK革命 》(2003)和《歌唱之星 》(2004)[ 13] 。南梦宫 开发的GameCube 游戏《大金刚鼓 》在2003年发行,这款借任天堂大金刚 品牌的游戏获得广泛成功[ 13] 。
外设式游戏
2005年,Harmonix和小型发行商RedOctane 发行了《吉他英雄》。该游戏从Bemani的《吉他高手》中汲取灵感,但采用西方摇滚乐。因《舞蹈革命》的大量续作和效仿作品,节奏游戏停滞不前,《吉他英雄》的出现让其重新恢复活力[ 31] [ 32] 。《吉他英雄》有多部续作,系列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系列第三作是北美2007年最畅销的游戏[ 33] 。Harmonix在吉他英雄后又推出摇滚乐队系列 ,该系列也赚得1亿美元。摇滚乐队作品支持多乐器控制器和多人合作模式,玩家可以扮演整支乐队[ 34] 。吉他英雄系列之后的作品,Neversoft 开发的《吉他英雄 世界巡演》也采用乐队导向[ 35] 。吉他英雄也有作品改编自某些乐队,如金属乐队 和空中铁匠 [ 36] 。玩家可从网上,购买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的追加歌曲,这成为公司又一道收入来源;游戏收录音乐的艺术家会获得使用费,其名气亦随之提升,随之带动其音乐销量[ 34] [ 36] 。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拓宽了主机游戏市场及其消费群体,游戏人气带动提升了游戏机销量[ 37] 。据报道,音乐游戏是北美在2008年第二流行电子游戏类型(仅次于动作),53%玩家为女性[ 37] 。音乐游戏在2008年的最高点,占据电子游戏市场份额的18%[ 38] 。
电子游戏业分析称,2009年是节奏游戏的危急年,这将可以衡量此类游戏未来的成功[ 39] 。《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系列都有发展,它们进入了掌上游戏设备和手机市场。亦有面向特定流派和人口的游戏面世,如采用流行乐的《乐队英雄 》和面向年轻玩家的《乐高摇滚乐队 》。因乐器控制器销量减少,游戏音乐销量在上半年下降;媒体推测,玩家已经购买此类控制器,并重新将之使用[ 40] 。分析预测,《吉他英雄5 》和《披头士:摇滚乐队 》美版首月销量皆将达100万上下[ 41] ,但实际销量仅约预测的一半[ 42] [ 43] 。游戏销量未达预期,部分因为2000年代后半,电子游戏业的衰退;Harmonix CEO亚历克斯·里格珀利斯当时认为,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是当时市场最贵的电子游戏[ 44] 。分析还称此标志市场饱和[ 45] [ 46] [ 47] 。此外节奏游戏停滞不前,系列不断重复基本玩法,让消费者无意购买新作[ 48] 。亚历克斯认为,摇滚乐队和吉他英雄间,市场只能存其一的激烈品牌信仰之争,进一步让游戏走向衰退[ 49] 。因此,分析下调了对音乐游戏的未来期望,如吉他英雄“衍生作品”《DJ英雄》美版第一季度的销量预测,从160万降低至60万[ 50] 。节奏游戏的销售额从2008年的14.7亿美元,降至2009年的7亿美元。分析预测,市场会稳定在“健康的”5-6亿美元,即決勝時刻系列 的水平[ 51] 。威布证券 分析师米迦勒·帕切特推测,随着节奏游戏市场饱和,其产业占有量将从1/3降低到2009年的12%[ 52] 。
节奏游戏市场的疲软,影响了游戏开发商、发行商和销售商。后两类公司确信,大多消费者在2010年时,至少已有一套乐器控制器,故提升了将软件和下载内容销售的地位[ 53] 。动视 将2010年吉他英雄的销售计划缩减,只销售两款游戏,将最小存货单位 从2009年的25下调至2010年的10[ 54] 。动视将数家内部工作室关闭,其中有RedOctane、Neversoft的吉他英雄部门,以及Underground Development [ 55] [ 56] 。维亚康姆 在2007年《摇滚乐队》成功后,向Harmonix投资1.5亿美元,在2009年销售疲软后,维亚康姆征求“大量”撤回投资[ 57] 。维亚康姆还和音乐版权管理公司磋商,调低摇滚乐队系列的音乐授权费[ 58] 。维亚康姆最终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寻求Harmonix买主[ 59] 。节奏游戏开发商在2010年,开始在产品中加入新功能。比如《摇滚乐队3 》和《激情演奏:六弦飞舞 》使用带弦的吉他控制器,并皆有教程模块,指导玩家精确指法[ 60] [ 61] 。然而新内容未能挽回2010年音乐游戏的颓势。《吉他英雄:摇滚战士 》与《DJ英雄2 》美版首周销量分别为8.6万和5.9万[ 62] [ 63] ,而2008年的《吉他英雄III》首周114万,销量反差强烈[ 64] [ 65] 。到2010年10月,音乐游戏净销售额越2亿美元,为2008年同期的1/5。分析称节奏游戏到年底时,收益难破4亿美元[ 66] ;后统计年底销售额不到3亿美元[ 67] 。
到2010年底,媒体认为节奏游戏“确实走过了全盛期”,开发商将注意力转向下载内容和潜在的体感集成系统[ 68] 。維亞康姆在2010年下半年,将Harmonix卖给一间投资回报集团,允许其继续开发摇滚乐队和舞蹈中心 [ 69] 。动视以节奏游戏不景气为由,在2011年2月关闭了吉他英雄部门[ 70] 。有分析称,外设节奏游戏接下来三五年依旧不景气,之后因数字销售模式或新游戏机面世,销量会重新起来[ 71] [ 72] 。但Harmonix宣布,公司在2013年转向新游戏,摇滚乐队下载内容更新停止,标志了外设式音乐游戏时代走向终结[ 73] 。
未来方向
随着2010年,Xbox 360和PlayStation 3相继引入运动控制器Kinect 和PlayStation Move ,一些分析称,使用平台无关控制器的舞蹈与乐队式游戏,会振兴节奏游戏市场[ 74] 。《舞力全开 》、《舞蹈中心 》和《迈克尔·杰克逊:游戏 》等舞蹈游戏采用了新体感技术。业界评论认为,外设式音乐游戏销量迟滞,加之流行音乐人气激增,舞蹈式游戏将持续繁荣发展[ 72] [ 75] [ 76] [ 77] 。《舞力全开》和《舞蹈中心》在2010年下半年,推动了节奏游戏的销量;后者是北美2010年11月最畅销的Kinect游戏。按NPD集团 统计,在两款游戏的推动下,节奏游戏销量比2009年11月高出38%[ 78] 。彭博公司 预计,Harmonix因销售《舞蹈中心》及其下载内容,2011年净利润将增长1亿美元[ 79] 。《舞力全开》尽管评价不佳,却击败《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 》占据销量榜榜首[ 80] ,《舞力全开2 》(2010)是Wii上最畅销的非任天堂 游戏。舞力全开系列 可与最畅销的动作游戏系列抗衡销量[ 81] 。Tap Tap是首款iPhone 节奏游戏系列,其首作《Tap Tap Revenge 》为该平台2008下载最多的游戏[ 82] 。Tap Tap系列最终以1500万的下载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之“最受欢迎iPhone游戏系列”认证[ 83] 。
在2014年中,随着独立游戏 现象,节奏游戏有了一些变化[ 84] 。在《丛林群殴 》中,玩家要连续点击触摸屏操作游戏,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动作,玩家以此方式环境中的角色。而在《节奏地牢 》,玩家要按背景音乐的节拍来控制主角。
健康与教育
节奏游戏已用来健身。例如研究发现,相较传统游戏,舞蹈游戏可大量消耗能量,其燃烧热量超过在跑步机上走步。科学家还提出,因儿童长时间玩游戏看电视,可以活动身体的游戏防治肥胖 [ 85] [ 86] 。研究发现,按有效心率 而非最大摄氧量 下限计,游玩《舞蹈革命》相当于有氧运动 [ 87] [ 88] 。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肥胖及并发疾病者比率最高的州之一,该州按成功的初步研究,向学校体育课引入《舞蹈革命》游戏[ 88] [ 89] 。《纽约时报 》称,“至少十州的数百所学校”在课程中用到《舞蹈革命》(以及《In the Groove 》)[ 88] 。为减轻国民肥胖蔓延的问题,该计划将应用于千余所学校[ 90] 。原加利福尼亚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 是此类计划的著名支持者[ 91] 。日本有报道明星玩《舞蹈革命》后减重,这促进了游戏家用机版本的销售。Bemani测试员也发现,他们工作中减轻了体重[ 91] 。虽然还有轶事证明游戏有助减肥[ 88] ,但密歇根健康系统大学谨慎表示,舞蹈和其他运动游戏只是和起点,之后应转向更有效的传统运动[ 92] 。舞蹈游戏还用于老年患者康复与防跌计划表,但游戏为定制的慢版,同时还加配防护垫[ 93] 。研究人员为获得普遍而逼真的步伐,还试验了原形游戏,而非止于商业舞蹈游戏筛选的动作[ 94] 。
吉他英雄游戏因需多肢体协调,故随同物理疗法,用于中风康复治疗[ 95] 。金髮美女 鼓手克雷姆·伯克与奇切斯特大学 和格鲁斯特大学 的研究者合作得出结论,吉他英雄类游戏可以解决“儿童与成人肥胖、孤独症、脑卒中、工作场所身心健康”的问题[ 96]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的研究者用《吉他英雄III》和控制器,帮助了截肢患者,并为其开发了新型假肢[ 97] 。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 研究者为《热火吉他手 》——仿制吉他英雄的免费软件——定制触觉反馈手套,制作了音乐游戏《盲人英雄》,视觉障碍者可仅借触觉和听觉游玩[ 98] 。麻省理工大学学生、新加坡政府,和一名新加坡国立大学 合作,制作了同讓盲人和健康玩家游玩的《音频奥德赛》[ 99] 。特伦特大学 还在青少年睡眠研究中用到吉他英雄,研究显示,同为12小时后重玩歌曲,一般情况下之间若有正常睡眠,再度演奏效果会更好[ 100] 。
吉他英雄和摇滚乐队向人们介绍了摇滚乐,他们也因此学习吉他演奏。青年音乐的研究表明,在英国1,200万儿童中,有250万是玩过吉他英雄等音乐游戏后,开始学习真实乐器。组织认为这些游戏可纳入音乐教育计划[ 101] 。美国吉他教师称,吉他学生因吉他英雄游戏而增长。然而业界专家,如练习工具Fretlight 发明者表示,怀疑游戏的教育价值。虽有轶闻证明,吉他英雄能提升节奏感、训练手的总体协调性,但却让学生错误认识学习难度,以至放弃学习[ 102] 。吉他中心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乐器式节奏游戏玩家,将来有意拿起真正的乐器,而大多已是乐手的玩家,希望继续演奏自己的乐器[ 103] 。吉他虽然如此流行,却未达1960年代的程度[ 102] 。一些音乐家批评吉他英雄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白線條樂團 的杰克·怀特 称,在听到年轻人最可能由电子游戏接触新作品后,他感到了失望,齐柏林飞船 的吉米·佩奇 表示,他无法相信人能从电子游戏仿制品中,学到如何演奏真乐器[ 104] 。普林斯 推掉了自己音乐在吉他英雄登场的机会,他称“孩子学到如何弹真吉他更为重要”[ 105] 。其他评论称,鼓控制器有潜在教育效果,或能让玩家用真鼓创作音乐[ 96] [ 103] 。
参考資料
^ (2007-06-30). "Rhythm action games on PlaySt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layStation.com. Retrieved 2009-04-03.
^ Alexander, Leigh (2008-03-02). "EA Announces DS Rhythm Action Exclusive Zub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amaSutra . Retrieved 2009-04-03.
^ 3.0 3.1 3.2 3.3 3.4 Rollings & Adams, p. 442
^ 4.0 4.1 Gerstmann, Jeff (2003-11-10). "Karaoke Revolution Review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02-04.".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Frushtick, Russ. "Rock Band Review" . UGO . Retrieved 2009-04-03.
^ 6.0 6.1 Smith, David (2002-04-14). "Mad Maestr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GN . Retrieved 2009-04-04.
^ Brudvig, Erik (2007-08-22). "GC 2007: Guitar Hero III Progress Report"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11-12.. IGN . Retrieved 1009-04-03.
^ Cowan, Danny (2006-11-08). "Critical Reception: RedOctane's/Harmonix's Guitar Hero I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amaSutra . Retrieved 2009-04-03.
^ Shoemaker, Brad (2003-12-05). "Space Channel 5 Special Edition Review"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02-08..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Parkin, Simon. Rhythm Paradise Review . EuroGamer . 2009-05-05 [2011-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03).
^ Gilbert, Henry. TGS 2011: Rhythm Thief & the Emperor's Treasure hands-on preview . GamesRadar . 2011-09-19 [2011-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29).
^ Dutton, Fred. Sega confirms Rhythm Thief for 3DS . EuroGamer . 2011-08-30 [2011-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10).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Graft, Kris. Before There Was Guitar Hero... – Edge Magazine . Next-gen.biz. 2008-11-17 [2011-09-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1-15).
^ 14.0 14.1 Ashcraft, pp. 52–53
^ 15.0 15.1 Calvert, Justin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Vib-Ribbon"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0..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Ashcraft, p. 55
^ Kasavin, Greg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PaRappa the Rapper"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0..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Ashcraft, p. 52
^ 19.0 19.1 Webster, Andrew (2008). "Roots of rhythm: a brief history of the music game genr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s Technica . Retrieved 2011-10-13.
^ 20.0 20.1 Ashcraft, p. 54
^ 21.0 21.1 Ashcraft, p. 56
^ Ashcraft, p. 58
^ Ashcraft, p. 57
^ Gouskos, Carrie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Bust a Groove"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06-22..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Gerstmann, Jeff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Samba de Amigo"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0..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Ashcraft, pp. 59–60
^ Kohler, Chris (2006-09-16). "Cheer Squad: Why iNiS Wants to Make You Happier"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06-04.. 1UP.com . Retrieved 2009-04-14.
^ Rigopulos, Alex , in Steinberg, p. 6
^ Davis, Ryan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Frequency"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0..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2003-01-08). "Sony announces Amplitude" Archive.is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07-15. Gamespot . Retrieved 2010-07-05.
^ Navarro, Alex (2006-01-28). "The GameSpot Top 10 Rhythm Games: Dance Dance Revolution"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0..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2008. "Best Rhythm Game: Rock Band 2"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09-15.. UGO . Retrieved 2009-04-29.
^ Guitar Hero Breaks $1 bln – Edge Magazine . Next-gen.biz. 2008-01-21 [2011-09-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8-02).
^ 34.0 34.1 2009-03-26. "Rock Band(R) Franchise Officially Surpasses $1 Billion in North American Retail Sales, According to the NPD Group(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ox Business . Retrieved 2009-04-03.
^ Thomas, Aaron (2008-11-11). "Guitar Hero World Tour Review" [失效連結 ] . GameSpot . Retrieved 2009-04-03.
^ 36.0 36.1 Cochrane, Greg (2008-12-16). "Rock bands turn to Guitar Her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Newsbeat . Retrieved 2009-04-03.
^ 37.0 37.1 Crossley, Rob. Music Overtakes Sports Genre – Edge Magazine . Next-gen.biz. 2008-10-21 [2011-09-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1-15).
^ Burger, Danielle. New Rock Band Game Said to Be Developed for Latest Consoles . Bloomberg . 2015-02-19 [2015-02-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16).
^ Rocktastic: How Guitar Hero brought stardom to the masses . The Independent . 2009-04-16 [2009-04-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4-17).
^ Matthews, Matt. Analysis: Guitar Hero/Rock Band Retail Sales Down By Half . Gamasutra . 2009-07-21 [2009-07-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05).
^ Sinclair, Brendan. Beatles: Rock Band outsold Guitar Hero 5 – Analysts . GameSpot . 2009-10-08 [2009-10-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10-11).
^ Fritz, Ben. The Beatles: Rock Band debuts to solid but not stellar sales . Los Angeles Times . 2009-10-19 [2009-10-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10-22).
^ Matthews, Matt. Analysis: Guitar Hero Vs. Rock Band – Behind The Numbers . Gamasutra . 2009-10-23 [2009-10-2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10-26).
^ Sinclair, Brendan. Rigopulos: Don't blame Activision for rhythm bubble burst . GameIndustry.biz . 2014-05-19 [2014-05-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16).
^ Alexander, Leigh. Analyst: Mixed September NPD Means More Choppy Waters Ahead For Industry . Gamasutra . 2009-10-20 [2009-10-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5-07).
^ Fredrick, Logan. Guitar Hero Gets 'Greatest Hits' . the escapist . 2009-02-12 [2009-02-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30).
^ Activision has three new IPs for 2009 . Edge . 2009-02-12 [2009-02-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05).
^ Kohler, Chris. Music Games Aren't Dead, Just Waiting to Be Reborn . Wired . 2009-11-16 [2009-11-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5-22).
^ Hill, Jason. Pop goes the music games . The Age . 2012-06-19 [2012-06-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6-05).
^ Martin, Matt. DJ Hero demand 'well below' expectations . GamesIndustry.biz . 2009-10-26 [2009-10-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1-09).
^ Bruno, Antony. Sales Of Music Video Games Plummet In 2009 . Reuters. 2009-12-18 [2011-10-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13).
^ Bruno, Antony. Analyst: Music Genre Dragging Down Videogame Sales . Billboard . 2010-01-11 [2010-10-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7-21).
^ Rybicki, Joe. Music games need to refocus, not reboot . GamePro . 2010-01-29 [2010-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04).
^ Nunneley, Stephany. Acti Bliz slashes music SKUs, 60 million Guitar Hero songs downloaded . VG247 . 2010-02-10 [2010-0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13).
^ Watts, Steve. Activision Confirms Studio Layoffs . 1UP.com . 2010-02-11 [2010-02-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7-16).
^ Sinclair, Brian. RedOctane closed by Activision? . Gamespot . 2010-02-12 [2010-02-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15).
^ Alexander, Leigh. Viacom To Seek 'Substantial' Refund On Harmonix Rock Band Bonus Dollars . Gamasutra . 2010-02-12 [2010-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4).
^ Peoples, Glenn. Viacom CEO: We Need To Pay Less For Music In Videogames . Billboard . 2010-02-12 [2010-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19).
^ Graft, Kris. Viacom Searching For Buyer That Will Be 'Better Fit' For Harmonix . Gamasutra . 2010-11-16 [2010-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2).
^ Holt, Chris. Fear and Loathing at E3: Awards and Accolades . MacWorld . 2010-06-21 [2010-06-21 ] . [失效連結 ]
^ Steinberg, Scott. Next-Gen Music Video Games: Real Instruments, Motion-Sensing . Rolling Stone . 2010-06-21 [2010-06-2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6-23).
^ Ivan, Tom. Guitar Hero: Warriors of Rock makes 'fairly dreadful start' .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 2010-10-15 [2010-10-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25).
^ Martin, Matt. Tony Hawk: Shred flops with only 3000 units sold in US . GamesIndustry.biz. 2010-11-17 [2010-11-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3).
^ Quillen, Dustin. Analyst: Guitar Hero: Warriors of Rock Sales Disappoint in September . 1UP.com . 2010-10-13 [2010-10-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7-11).
^ Matthews, Matt. NPD: Behind The Numbers, October 2008 . Gamasutra . 2008-11-17 [2010-11-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8).
^ Matthews, Matt. NPD: Behind the Numbers, October 2010 . Gamasutra . 2010-11-19 [2010-11-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16).
^ Steinberg, Scott. ' Guitar Hero' Not Dead, Says Game Maker Activision . Rolling Stone . 2011-04-18 [2011-04-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4-21).
^ Analysis: U.S. Music Game Sales Have Dropped Fivefold Annually Since 2008 . Gamasutra . 2010-11-19 [2010-11-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2).
^ Kohler, Chris. Harmonix Sale Signals Meltdown of 'Plastic Instrument' Biz (Update) . Wired . 2010-11-11 [2011-02-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1-20).
^ Alexander, Leigh. Activision Dissolves Guitar Hero Business, Refocuses On Digital . Gamasutra . 2011-02-09 [2011-02-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2-05).
^ Snider, Mike; Molina, Brett. Analysis: The end of an era for 'Guitar Hero' . USA Today . 2011-02-10 [2011-02-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10).
^ 72.0 72.1 Dring, Christopher. No More (Guitar) Heroes . MCV . 2011-02-18 [2011-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2-21).
^ Cork, Jeff. [Updated] "American Pie" Closes Out Rock Band's DLC . Game Informer . 2013-04-02 [2013-04-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1-26).
^ Bruno, Antony. Music video games primed for new dance revolution . Billboard . 2010-03-28 [2010-03-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1-25).
^ Stuart, Keith. Guitar Hero axed: five reasons why music games are dying . The Guardian . 2011-02-10 [2011-0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2-08).
^ Hickly, Matt. Reason to fret: Guitar Hero is no more . CNET . 2011-02-09 [2011-0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26).
^ Party over for 'Guitar Hero,' but not music games . Associated Press. 2011-02-10 [2011-0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5-21).
^ Dring, Christopher. NPD: Dance games spark music recovery . MCV . 2010-12-10 [2010-1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12-12).
^ Dean, Alexandra. Harmonix Rebounds With Dance Central, Bets on Music Downloads . Bloomberg L.P. 2011-11-02 [2011-11-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1-15).
^ Steinberg, p. 37
^ Helgeson, Matt. Just Dance 2 Breaks Records As Best-Selling Third-Party Wii Game . Game Informer . 2011-07-14 [2010-1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9-01).
^ Frommer, Dan. ' Tap Tap Revenge 2' Already Top iPhone App, 500,000 Downloads . Business Insider . 2009-03-05 [2011-10-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6-17).
^ Lowensohn, Josh. iPhone 4, App Store nab Guinness World Records . CNET . 2011-05-13 [2011-10-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17).
^ deRochefort, Simone. 5 RHYTHM AND MUSIC GAMES YOU SHOULD DEFINITELY TRY . Pixelkin . 2014-10-29 [2015-01-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7).
^ Graf, Diana L.; Pratt, Lauren V.; Hester, Casey N.; Short, Kevin R. Playing Active Video Games Increases Energy Expenditure in Children . Pediatrics . 2009-07-13 [2011-11-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4-03).
^ Mayo Clinic . Adding Activity To Video Games Fights Obesity, Study Shows . Science Daily . 2007-01-04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08).
^ Unnithan, V.B.; Houser, W.; Fernhall B., V.; Houser, W.; Fernhall, B. Evaluation of the energy cost of playing a dance simulation video game in overweight and non-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October 2006, 27 (10): 804–9. PMID 17006803 . doi:10.1055/s-2005-872964 .
^ 88.0 88.1 88.2 88.3 Lieberman, Debra A. Dance Games and Other Exergames: What the Research Say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 2006-04-15 [2011-11-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1-03).
^ Barker, Allison. Dancing The Pounds Away . Associated Press . 2009-02-11 [2011-11-15 ] .
^ Schiesel, Seth. P.E. Classes Turn to Video Game That Works Legs . The New York Times . 2007-04-30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28).
^ 91.0 91.1 Ashcraft, p. 65
^ Vloet, Katie. Video games and exercise: High-energy games get kids off the couch, but shouldn't replace real sports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 . 2008-03-03 [2011-11-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9-21).
^ Douglas, Jeanne-Vida. Computer Games Keep Elderly on Their Toes . Business Review Weekly . 2011-07-21 [2011-11-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0-14).
^ Lange; Flynn; Chang; Liang; Chieng; Rizzo.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ve stepping game to reduce falls in the elderly (PDF)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2010-08-31 [2011-11-14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11-14).
^ Boston, Gabriella. Healing with Guitar Hero . Washington Post . 2008-09-24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3-25).
^ 96.0 96.1 Hammett, Andrea. Beat it for a better brain . The Sun . 2009-02-06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11-17).
^ Campbell, Paulette. Guitar Heroes: APL Riff on Video Game Helps Prosthetic Patients . The JHU Gazette. 2009-02-23 [2009-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31).
^ Houghton, Stuart. Frets On Fire For The Blind . Kotaku. 2008-11-19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11-16).
^ Ellin, Abby. See Me, Hear Me: A Video Game for the Blind . The New York Times . 2008-12-26 [2011-11-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29).
^ Harris, Misty. Motor skills rest on sleep levels: Study . Vancouver Sun . 2010-08-26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1-14).
^ Can gaming save the record industry? . The Independent . 2008-12-17 [2011-11-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2-20).
^ 102.0 102.1 Manjoo, Farhad. How "Guitar Hero" saved guitar music . Salon.com . 2007-08-15 [2011-11-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8-11).
^ 103.0 103.1 Ingram, Matthew. Guitar Hero world tour: a creator of new sonic experiences? . Nebula . September 2009 [2011-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2-29).
^ Jack White and Jimmy Page diss 'Guitar Hero' video game . NME . 2009-06-22 [2009-06-2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6-30).
^ Smiley, Tavis. Prince . PBS . 2009-04-28 [2009-04-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6-08).
參考文獻
Ashcraft, Brian, Arcade Mania! The Turbo-Charged World of Japan's Games Centers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8) ISBN 978-4-7700-3078-8 . pp. 52–60, 65.
Rollings, Andrew & Adams, Ernest, Fundamentals of Game Design (Prentice Hall, 2006) ISBN 978-0-13-168747-9 p. 442.
Steinberg, Scott, Music Games Rock (Power Play, 2011) ISBN 978-1-105-03295-0 pp. 6, 37.